文/ 印睿 黃星星
“湖南省農委舉辦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是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重大舉措”。9月28日,湖南省安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德輝在湖南省農委組織的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專場)上欣喜地說,近年來,該縣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以“優化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為主的“三品工程”,著力抓好以“黑茶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為主的“三園建設”,大力推進黑茶產業轉型升級。目前,黑茶產業已經成為該縣實施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安化縣副縣長李德輝推介安化 “黑茶之鄉”
突出產業規模開創品牌強農新局面
自唐代以來,茶市貿易十分繁榮,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安化黑茶產業一度走向衰落。2006年底,安化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打造“安化黑茶”特色產業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生態茶園,實施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市場開拓、茶文化發掘,多措并舉,高起點推動安化黑茶發展。2017年,該縣茶園面積達33萬畝,茶葉加工企業150余家,茶葉加工量7.5萬噸、綜合產值152億元、稅收2.8億元,連續六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四強,成為中國生態產茶第一縣、黑茶產量第一縣、科技創新第一縣、茶葉稅收第一縣。
目前,該縣現有被農業部授牌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個,面積達20萬畝;“三品一標”有效認證產品126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10家、綠色食品企業20家、有機食品企業3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先后獲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單位和“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安化黑茶、安化紅茶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安化黑茶”、“白沙溪”等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安化黑茶獲評農業部主導的“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和“湖南十大農業品牌”;“安化千兩茶制作技藝”和“茯磚茶手筑工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安化黑茶公共品牌評估價值已達34.4億元。
安化縣副縣長李德輝(右三)在縣農業和糧食局局長王直前(左二)的陪同下指導安化展臺
突出產品質量明確產業升級新方向
為了保障產品質量、推進技術與產業發展,該縣組建了一支涵蓋評茶、制茶、育苗和檢測等方面專家的專業技術隊伍,完成了黑茶標準的制定,現已制定13個省級地方標準、8個國家標準,“安化黑茶”成為國內首個制定系列標準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
該縣在強化日常監管和推行合格證制度的同時,投入專項資金建設覆蓋全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將全縣所有農資經營門店、黑茶生產企業(基地)納入追溯監管范圍,做到“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切實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突出品牌營銷實現綜合效益新突破
該縣在穩定西北市場的基礎上,大力開拓內銷和海外市場,黑茶產品成功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臺灣等城市和地區,并遠銷俄羅斯、德國、日本等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面積在50㎡以上的安化黑茶專賣實體形象體驗店達1萬多家,網店達3萬多家。一大批個性定制、加工體驗、電商、微商等新業態和新模式迅速崛起。
同時,安化加大了公共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持續在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等重要媒體和機場、高鐵等重要地段投放廣告宣傳,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茶文化活動,推動了黑茶產業與文化旅游的有機結合。此外,茶產業還帶動了包裝、物流運輸、旅游、設計、廣告、餐飲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據統計,安化全縣茶葉相關產業從業人員達35萬多人,7.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此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