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標注的內容必須準確是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些生產者偏偏在標簽上做手腳,要么是模糊不清,要么是隨意標注,讓消費者不能夠明明白白地消費,甚至是誤導消費者,帶來隱患。
在南寧市興寧區的一家超市記者看到,米、面、油等各種預包裝食品應有盡有。這些預包裝食品的標簽,包括商品名稱、規格和保質期等信息,一般都是統一印刷。而生產日期是食品成為最終產品的日期,生產企業采取的做法則是單獨印制。根據食品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預包裝食品標注生產日期必須清晰、醒目和持久,消費者購買時易于辨認和識讀。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超市里銷售的一個品牌的大米生產日期十分模糊,很難辨認。
記者:這上面日期是多少根本看不見,20后面就看不清楚了。
這家超市有三個品牌的大米銷售,在隨后的調查中記者發現,其中只有一個品牌的大米生產日期清晰可見,另外一個品牌的大米生產日期也很模糊。記者根本認不出這些標注的數字,就連超市的工作人員也難以辨認。
記者:生產日期是什么時候?看不清。
超市工作人員:因為這個墨不是散了嗎。
這名超市工作人員稱,這些預包裝食品的生產日期采用的是噴碼打印,大批量打印時容易出現字體模糊的現象。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發現,還有一種食品的生產日期雖然不模糊,但字體很小,而且還標注在包裝袋封口處的邊緣,消費者同樣難以看清。
超市工作人員:我們真的看不清楚,看不到。
記者:是不是你們自己也看不見?
超市工作人員:9月3號。太小了,不過它應該用黑色。
記者:對,就是白色的都看不見。
超市工作人員:我也是慢慢看才看得清楚。
由于大多數食品都有保質期,生產日期不清晰,食品是否過了保質期,消費者也就無從知曉。顯然這些預包裝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強制性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基本要求,是不應該上架銷售的。
記者隨后又對南寧市的其他超市進行調查。豆腐是保質期比較短的食品,這名超市工作人員聲稱,他們銷售的豆腐都是當天生產,當天銷售。
記者在這家超市調查時是10月18日,而包裝上標注的生產日期,也是10月18日。按規定,預包裝食品上必須標注廠名廠址,但奇怪的是,包裝上并沒有廠家的地址。
記者隨后通過包裝上的電話,輾轉找到了老家味豆腐廠。這家豆腐廠位于南寧市偏僻的城鄉接合部,門口沒有掛任何廠牌。廠里的負責人聲稱,他們都是按訂單生產,還可以保證送到超市的豆腐都是當天生產的。
老家味豆腐廠負責人:做豆腐你懂的,不可能早上做到第二天才送過去。我沒有冰箱存貨,我就是訂單做完,然后發完。
這名負責人聲稱,為了保證豆腐的新鮮,他們都是當天生產,當天送到超市銷售。記者在這家豆腐廠的生產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在忙著把磨好的豆漿,倒到模具里進行擠壓。
記者在這家豆腐廠調查時,是10月18日。按照《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生產日期是食品成為最終產品的日期。也就是說,這批豆腐的生產日期打印的應該是10月18日。但是記者發現,這批豆腐實際打的生產日期卻是10月19日。
記者:打的是19號是吧?今天是18號。
豆腐加工廠負責人:對,明天你賣嘛,貨明天到你那里賣嘛。
也就是說,這種所謂當天生產,當天銷售的豆腐,實際是早產了一天。
記者:比如說你今天做的話,日期寫哪天?
豆腐加工廠負責人:明天。
記者:今天做的寫明天,寫今天不行嗎?為什么?
豆腐加工廠負責人:寫今天你明天怎么賣?
這名負責人透露,他們生產的豆腐,一般都是第二天凌晨送到超市采購部,打印的生產日期并不是實際的生產日期,而是送貨日期。記者注意到,這種豆腐外包裝上標注的保質期只有一天。也就是說,廠家虛標生產日期,就可以讓超過保質期的豆腐,堂而皇之的繼續在超市銷售。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不僅僅是一些小超市、小企業銷售、生產的預包裝食品存在標簽標識不規范,虛標生產日期的情況,一些大企業在標簽標注上也存在瑕疵。
于女士是遼寧省大連市人。據于女士介紹,前不久,她到附近的超市,想買兩瓶酒送給哥哥做禮物,超市里的工作人員熱情地向于女士推薦了這款標注為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二曲酒。
大連消費者 于女士:當時我強調問是不是糧食酒,我們也知道糧食酒好,他說是糧食酒。
對白酒一知半解的于女士,看到包裝配料欄標注有高粱、小麥、大米、玉米等字樣,又是知名企業生產,再加上售貨員的極力推薦,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種瀘州老窖二曲酒是純糧食酒,并當即購買了兩瓶。
當于女士和哥哥再仔細查看酒的包裝時,才注意到,配料表的最后兩項,標注的還有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
大連消費者 于女士:我就覺得特別詫異,純糧酒怎么能有食用酒精呢?
一位懂酒的朋友告訴于女士,她購買的瀘州老窖二曲酒,肯定不是像配料表里標注的那樣,屬于糧食酒。
大連消費者 于女士:他說你這個酒的標準不是純糧酒的標準,當時他就說應該是20821,應該是液態法白酒,就是老百姓俗稱的酒精酒。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根據國家標準《飲料酒分類》,我國把白酒按生產工藝分成三類:分別是固態法白酒、液態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對應的國家標準分別是:GB/T10781、GB/T20821和GB/T20822。其中,固態法白酒是用純糧食釀造而成;液態法白酒是用食用酒精串香勾兌而成;固液法白酒,是以不少于30%的固態法白酒跟液態法白酒勾調而成。
記者注意到,于女士購買的瀘州老窖二曲酒,標簽上標注的產品標準號為GB/T20821,屬于液態法白酒。而根據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3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白酒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一條,使用食用酒精勾調的白酒(也就是液態法白酒),其配料表必須標注食用酒精、水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不得標注原料為高粱、小麥等。
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發現,正因為包裝上標注的配料和產品標準號相矛盾,違反了國家強制標準GB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原食藥監總局244號文,瀘州老窖二曲酒早在兩年前,就在湖南、遼寧、吉林等地的監管部門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被權威檢測部門判定為不合格產品。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時至今日,這款白酒在北京、遼寧等地的市場上仍有銷售。
大連仟和超市售貨員:這里面含有大米和玉米。
記者:這應該是糧食酒吧?
大連仟和超市售貨員:對。
明明是用食用酒精串香勾兌而成的白酒,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卻在這款二曲酒的配料表里標注高粱、小麥、玉米等糧食,于女士認為,瀘州老窖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利用自己的知名度誤導消費者,是一種缺乏誠信的行為。
大連消費者 于女士:瀘州老窖,你是一個知名的企業、知名的品牌,標簽上標上了高粱、小麥、玉米等糧食,那我們肯定相信你是糧食酒,結果你是用酒精勾兌的酒,那你現在不是在利用你的品牌、利用你的知名度來糊弄欺騙我們消費者嗎?
其實,酒精酒和糧食酒都可以生產銷售,當然也都可以正常飲用。但如果把酒精酒標成糧食酒,就等于是掛著羊頭賣狗肉,就是缺乏誠信。調查中記者發現,這一類缺乏誠信的事有許多和標簽都有密切關系。
龍井茶是我國浙江省的特產,已經傳承了超過一千年,其中的西湖龍井更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人就在龍井茶標簽內容上動起了歪腦筋。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近日以消費者的身份在北京市的各大超市、茶莊、茶城、茶專柜以及網絡平臺隨機購買了45個標稱為龍井茶的樣品,檢測結果發現近一半的樣品標簽標識存在問題,包括虛標等級、以次充好,假冒地理保護標志等。
遠東正大檢驗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高級評茶師 張幼寧:這四個龍井茶主要是以次充好,在標簽標識上明示是一級,可是我們通過感官審評,可以看出它們外形一點也不扁平。另一方面,它們都是單張葉,都是這種大片,怎么可能達到一級呢?所以這種都是以次充好,然后虛標等級。
這次比較試驗,有13個樣品存在感官品質不符合其明示質量等級。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一的樣品達不到在商家產品包裝上標注的等級。而商家有意虛標等級實際上就是利益驅動。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 楊曉軍:感官品質是決定龍井茶價格的主要因素,簡單來講,茶葉等級越高,價格越貴,相鄰等級間差價甚至能達到每斤上千元。
記者調查了解到,感官品質在四級以下的茶,無論是外觀還是口感都相對較差,所以成本價格也就比較便宜,一斤大多只能賣幾十到一百元不等。而這些虛標了等級的產品,一斤價格最低的都賣到266元。
遠東正大檢驗集團有限公司 國家級高級評茶師 張幼寧:因為這種茶都帶有包裝,所以消費者去購買的時候,只能看到它的標簽標識,但是看不到里面的樣品,所以這樣就可以說叫欺騙消費者。
專家告訴記者,食品標簽雖然不大,但是作用非常大,相當于生產者對于食品的一個說明書和承諾書。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朱毅:(食品標簽)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東西。食品標簽里面最起碼的一些要素,比如說產品的姓名、產品的出生地,還有產品的出生日期,是對消費者的一個承諾,是對消費者的一個引導,也是便于管理部門進行可追溯式的管理。
正是因為標簽的重要性,記者發現,不僅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針對預包裝食品(含保健食品)標簽標識有專門條款,同時國家還先后出臺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等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對食品標簽標識從內容、格式,甚至到字體的大小都有詳細的規定。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朱毅:標簽真實準確是它的生命,同時也是產品的一個門面,是你和消費者的第一橋梁,你都沒有那么重視去把它做得盡善盡美,那么我怎么去相信標簽背后的東西肯定是非常地安全健康的呢?生產廠家如果主觀故意,蓄意篡改標簽,給消費者傳遞不真實的信息,那么這個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更是誠信問題。
從2017年7月開始,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9部門部署在全國開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行動,記者注意到,在今年最新公布的一批行政處罰案件中,僅北京市公布的92起案例中有四分之一與標簽標識違規違法有關,其中涉及家樂福、永輝超市、北京超市發連鎖等企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部教授 王偉:這樣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種違法和失信的行為。對于這樣的行為,我們也需要把它納入到信用建設中來,用信用的手段來進行規治。
有關專家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類疾病的患者不能食用小麥面粉,如果一旦誤食輕者會出現皮疹、哮喘,重者會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生命危險。對于這樣的患者來說,正確的食品標簽就是健康的保證,甚至是生命的保障。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對小麥粉過敏,但小小的食品標簽不僅事關食品安全,它更是誠信的體現。如實描述產品特征,無關技術,只要找回本心,重拾誠信,產品標簽將不再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