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主任 邱寶昌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劉俊海
法制網記者 韓丹東
法制網實習生 李戀潔
多以推銷產品為目的
記者:目前,在互聯網上,養生類文章可謂遍地開花,但這些文章的內容有不少都是偽科學。
劉俊海:偽養生類科普文的騙局應當說見怪不怪了。養生類科普文都是變味了的,散發著銅臭氣。開始讀了還真像科普,但讀著讀著就看到推銷某個產品。偽養生類科普文具有普遍性,成了行業潛規則,很多消費者防不勝防,問題相當嚴重。這種情況繼而滋生了一個撰寫發布轉發鏈條。其實,這類文章沒有實質的養生內容,反而是為了推銷保健品,此類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觀點出處、數據來源、提取樣本等。
邱寶昌:很多保健品、養生品都是以科學為幌子,編造一些謊言、虛構一些事實,騙取公眾的信任,目的就是為了讓公眾選擇這些保健品、養生品。這些偽養生類科普文的作者可能了解一些醫學知識、養生知識,從而將其產品包裝成能夠養生,但實際上沒有預防疾病、養生的功能。這些文章借用所謂的科學,引用一些聽起來貌似有理的說法誤導公眾。
建立學術失信制裁機制
記者:很多養生類文章中都會出現一些醫療常識或醫學理論,但這些常識或理論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是偽科學。對于這種現象,應如何規范?
劉俊海:態度決定一切。我認為應倡導學術道德、倡導學術倫理,同時創新法律制度,將其納入法治軌道進行規范。
首先,嚴厲禁止為了牟取不法利益而撰寫、發表、出版、傳播各類偽科普文章。因為如果以牟取不當利益為目的,就決定了這些行為都是違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這些標準漸行漸遠。另外,對于學術界而言,研究人員撰寫此類文章,一定要有出處。所以,通過倡導學術民主、學術規范、學術倫理、學術道德提高科普文章的科學性,能夠對知識啟迪有好處、有建設性,釋放正能量。對于那些剽竊抄襲、宣傳某一類產品的假惡丑文章,出版社不應該出版,網站不應該提供發表的機會,讀者讀到這類文章時也盡量別當真,更別把它作為支持自己某個觀點的論據,否則讀者的觀點就是建立在流沙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堅如磐石的科學原理基礎之上。
其次要尊重和擴大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在普及科學常識方面,建議學術界建立學術失信制裁機制?茖W是神圣的,容不得濫用?茖W醫療是造福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而不是打著健康的旗號反健康。
邱寶昌:可以大力倡導普及科學知識。借助科普去銷售某種產品,牟取不當利益,這實際上是一種虛假廣告,對消費者不僅構成誤導,實際上也是一種欺詐。對這種行為進行規范,一方面要加強市場監管,對虛假廣告引用不實數據、不實觀點誤導消費者的情況,要加大查處力度。另一方面,主流媒體、主流協會研究會應該發聲,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另外,消費者應明白,養生是不能超越常識的。
轉發之前應小心求證
記者:如今,一些偽養生科普文章泛濫,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不少網友大量轉發。
劉俊海:首先建議消費者不要盲目迷信所謂的養生產品。實際上,養生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睡眠充分、運動適度、心情愉快、生活有規律、意志堅強、胸懷寬廣。具備這幾條,身體健康基本上就有保證了。其次,讀者要看科普文章是誰寫的,看文章的作者有沒有固定的單位、有沒有學術成就。全社會都應當自覺抵制這種偽科普文章,對其說“不”。
邱寶昌:普通民眾對這些科學知識特別是前沿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一些文章將養生說成是所謂的高端研究,夸大一些功能誤導公眾,面對這種情況,消費者很難辨別真假。消費者或讀者應該有一個平常的心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要聽一家之言,F在互聯網很發達,消費者或讀者可以搜索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也可以多了解一些,不要受所謂養生的錯誤科普的影響。需要提醒的是,消費者或讀者看到這類虛假科普文章時,要捂緊腰包,不要輕易購買文章介紹的產品,因為一些偽養生科普文的宣傳目的就是讓消費者去購買產品,或者是推銷一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