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貸行業的興起,到蓬勃發展,再到大潮退去,時至今日,盛夏逝去,網貸行業,凜冬來臨。
炎炎烈日與空調房間,一熱一涼,虛弱的人們經受著肉體的考驗,相比以往,這個夏天似乎并不好過,而在這個炎熱的夏季,網貸行業更是“趨勢堪憂”,風聲鶴唳,在精神層面從業者的壓力山大。
在回顧以往處理網貸法律事件中,我們發現有必要提示諸位做好心理調適,避免影響案件走向,造成較難挽回的局面。
目前,網貸從業人員可能會遇到如下三個比較麻筋的問題:
一、真誠地認為自己的行為不違法,更不是犯罪 二、控制不住“僥幸心理”,幻想一招解決所有問題三、陷入絕望式崩潰,難以進行心理建設
一、真誠認為自己的行為不違法更不是犯罪
針對第一點,常發于網貸企業的核心管理人員當中,按照案件排序在第3-15位左右的高管,通常認為自己只是給別人打工的,說白的也只是個上班族,做一份工作,沒有干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憑什么法律要追訴我呢?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關鍵因素是公司高管的法律知識相對匱乏,包括大多數法務高管對于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知之甚少。
在現階段,就目前的國內法律法規而言, 當事人的一種行為根據所犯下的過失如果被認定為民事欺詐根據案情的大小以及所產生的后果,是要負刑事責任的。一個行為在不同法律視角下并不相同,法律評價之間不是“互斥”關系而是“交叉”關系。雖然網貸高管某些行為被侵權法認定為侵權甚至是應該受到行政處罰,但并不意味著“罰了就不判”。
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為例,這個罪名所侵犯的法益是“金融管理秩序”,也就是國家對金融市場的管理活動,咱們高管單純地說:我沒有傷害百姓的錢,沒有往自己兜里放一分錢。這樣的辯點是蒼白徒勞的,因為靶心瞄錯了。
二、控制不住“僥幸心理”,總是想著一次就能將所有問題都能解決
針對第二點,這一點也是很多人自救的天性。我們在實務中發現了各種腦洞大開的方式,由于資金短缺,有些P2P老板就開始搞資金盤,玩電商弄傳銷;有的網貸老板發ICO虛擬幣,試圖快速融資,解決現有的資金短缺或者其他的諸多問題,而結果,往往得到的是本身事情沒有弄清楚卻又多了一個罪名。
還有很多做法讓我們捏一把汗,暴力催收等手段容易引發風險,請諸位切勿拿更大的風險來替換相對較小的風險以及問題本身。
當然,有“賭性”多多少少也是這一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共性。大家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很多朋友想的不是合法催收等消化存量的問題,而是重新“開源”增量的思路。我們不想打擊大家的樂觀心態,只是客觀提醒:“開源”的創新活動,成功概率有限,切勿孤注一擲。
三、陷入絕望式崩潰,難以進行心理建設,瘋狂掙扎,卻失去了理性的分析。
至于第三點,侃侃而談的創業明星,在一夜之間白了頭,颯姐見過,頗感慨。我們試圖讓Ta把公司實際資金流向和架構講清楚,其在白板上畫圖,邊畫邊嘴里念念有詞,一看就是情緒崩潰的前奏,趕緊停下回憶,讓家屬陪伴Ta安靜下來。待情緒緩和之后,從長計議。
與常識不同,女性行為人在遇到刑事案件這樣的大事時,往往比男性表現出來更大的壓力承受能力和韌勁兒。哭幾嗓子,她們就能夠馬上進入應對問題模式,而男性卻較難調節心情。這或許就是相對而言女性要比男性更有韌性。
當我們談到非吸罪名的刑期最高為10年,男性嫌疑人頓時崩潰,哭得一塌糊涂,甚至兩周后還被看守所穿上了“藍馬甲”(Blue表示心情需要專門照顧的意思),我們總結下來,越是正統高知出身,路比較順的自信男士,越難以接受從“座上賓”到“階下囚”的曲折。原本以為能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瞬間被擊潰。巨大的落差似乎很難從困境中走出來。
通常而言,在網貸行業里,或者說是互聯網金融行業里,我們還是建議做好最壞的準備,往最好的結果去努力。而不是滿腦子都是成功人士的人設,絲毫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的殘酷。
必要時,可以提前與心理醫生和法律人士溝通,破除不必要的精神枷鎖和心理上的負擔,對可能面臨的牢獄之災有客觀認識和心理預期(例如網貸案件的辦案周期為1.5年+)做到心中有數之后,也許對于心理疏解有所幫助。
最后,主觀認識極為重要,良好的心態對于解決問題大有裨益。只有心里平靜下來,才能準確客觀地應對各級辦案機關的詢問和糾問,才能不糊涂、不做錯選擇,更不能鋌而走險,在違法犯罪的邊緣瘋狂試探。
互聯網金融,多么美好而富有魔性的詞語,然而在瘋狂生長、擴充的時候,一些行業性的問題便就一直伴隨左右,盛夏已逝,凜冬來臨,或許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會在經歷一個長久的陣痛。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凜冬之日,我們還是需要時常保持冷靜,讓充滿理性的我們一起抗爭這場寒冷的冬,我相信,凜冬之后,一片盎然的春再次守護這一美好而嶄新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