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起典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9月10日,成都市中級法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王華2010年8月通過熟人介紹認識了李萍,李萍稱自己是跟著“中字頭”的北京總公司在投資項目,主要做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保證高收益,王華初嘗甜頭并被發展為經紀人,2015年夏天,北京總公司下發“上市招股返利”通知書,2016年年底近300名金融消費者發現被騙,涉案金額7000余萬元。去年9月28日該案一審宣判,主犯王華提出上訴。
近幾年,類似非法吸收存款犯罪的案件多發,此類案件的涉案金額往往高達幾千萬元甚至幾億元,犯罪嫌疑人資金賬戶往來情況復雜,更麻煩的是被害金融消費者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且大多情緒激動。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因銀保監會”)官方網站10月17日發文《防范非法集資風險 防止財產遭受侵害》,文章通過“黃金佳”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E租寶集資詐騙案兩個典型案例的分析,提醒金融消費著辨別非法集資,防范資金風險。
辨別非法集資 控制資金風險
今年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積極推動全鏈條治理,有效控制風險,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據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新立非法集資案件2978起,同比上升18.5%;涉案金額2204.5億元,同比增長128.8%。
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
非法集資一般都滿足四個特征——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不特定性。“非法性”,未經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依法批準或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公開性”,通過相關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利誘性”,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和給付回報;“不特定性”,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一般來說,犯罪分子為蠱惑消費者投入資金,往往采取以下手段:
一是高額收益做誘餌。為了騙取資金,不法分子會以“無風險 有擔保 高收益”“穩賺不賠”“保本高回報”等反投資規律噱頭進行宣傳許諾,且在集資初期通常會通過“以新償舊”方式按時足額兌現,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消費者。但不法分子的最終目的是非法占有資金,不具備償還能力,往往會在“吸金”一段時間后跑路,或因為原本就是“龐氏騙局”,詐騙資金得手后就人去樓空,或因為經營不善、肆意揮霍致使資金鏈斷裂。
因此,一旦掉入非法集資陷阱,金融消費者最終會遭受經濟損失,甚至血本無歸。
二是“項目”包裝藏貓膩。不法分子會通過各種方式編造虛假項目,騙取金融消費者信任。有的通過注冊合法企業,卻不以提供真實內容的產品(服務)為目的,而是打著響應國家產業政策、創新創業等幌子編造項目非法吸收資金;有的假冒境外基金、發售虛構基金或理財產品非法集資;有的假冒或假借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名義,偽造單據非法吸收資金。
近年來,非法集資又呈現“上網跨域”新特點,打著“虛擬貨幣”“區塊鏈”“以房養老”等旗號,面向老年人、農村居民等金融消費者進行非法集資詐騙活動。
三是虛假宣傳造聲勢。為了迅速做大聲勢,不法分子一般會賣力宣傳,舉辦各種造勢活動。如通過邀請名人站臺、開產品推介會、舉辦現場觀摩或體驗活動、組織集體旅游或實地考察、贈送禮品等方式無固定對象地廣泛招攬金融消費者,尤其是老年消費者,或營造投資項目“限時限量”“內部名額”等噱頭,或展示公司領導與政府官員、電影明星的合影,或展示大量“政府批文”“國家戰略文件”“技術認證”等材料,極具欺騙性和迷惑性。
科技賦能監管 消費者仍需警惕
為應對非法集資“上網跨域”問題,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科技賦能監測預警,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開展線上監測。國家非法金融活動風險防控平臺加快開發建設,先行先試推進順利,已對12個重點地區200余家高風險機構進行全面體檢掃描。
盡管如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金融消費者,面對花樣繁多的非法集資,仍需提高警惕。
一不受高收益誘惑而沖動投資。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穩賺不賠”“無風險 高收益”宣傳。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一些金融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等特定群體——害怕風險、貪圖便宜的心理特點和金融投資知識匱乏等弱點,編造無風險高額回報謊言騙取資金。金融投資專業性強,涉及各類風險管理,社會公眾應當保持理性科學的投資觀念和風險責任意識,掌握基礎的投資知識,多咨詢身邊的專業人士,正確評估自身的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切莫因一時沖動被騙入局。
二不輕信不明身份的機構或個人。要了解融資合法性,除了看是否取得企業營業執照,還要看是否取得相關金融牌照或經金融管理部門批準。對于主動找上門的所謂“投資商機”或“營銷人員”要小心謹慎,不要盲目地相信造勢宣傳、熟人介紹、專家推薦,多方確認認真考慮后再行動。金融消費者要堅決遠離不具有相應資質、超范圍經營、經營異常或自稱公司在境外接受監管的機構,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金融產品,不與銀行、保險從業人員等個人簽訂投資理財協議。
三不輕易投資不透明、不了解的產業或項目。遇到投資集資類宣傳,不要受到宣傳誤導盲目投資,要認真了解產業或項目的資質許可、經營模式、真實性、資金去向和獲利方式等,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市場行情、市場規律和潛在風險,做到看不懂的業務不觸碰,沒有說清楚風險點或看不透風險的產品要遠離,不要被各種噱頭迷惑,注意保護好個人信息,關注政府部門發布的非法集資風險提示,遇到涉嫌非法集資行為及時向公安部門舉報。

理性投資 防范資金風險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金融消費著,非法集資是違法犯罪活動,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
一要認清非法集資的本質和危害,提高識別能力,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對“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的投資項目要進行冷靜分析,避免上當受騙。
二要正確識別非法集資活動,主要看主體資格是否合法,以及其從事的集資活動是否獲得相關部門的批準;是否是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募集資金;是否承諾回報,非法集資行為一般具有許諾高回報的特點;是否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性質。
三要增強理性投資意識,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不規范的經濟活動更是蘊藏著巨大風險。
四要增強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意識,非法集資是違法行為,金融消費者投入非法集資的資金及相關利益不受法律保護。當一些單位或個人以高額投資回報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債券、基金和開發項目時,一定要認真識別,謹慎投資。發現非法集資活動,請向公安機關舉報。
總之,無論非法集資過程中如何花樣百出,不法分子的最終目的都是想方設法套取消費者財產,非法據為己有。防范非法集資活動,保護個人財產免受侵害,廣大金融消費者應始終保持清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