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一年多的時間之后,不久前,由中央提出,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再次引發了全民熱潮。
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強化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這是區塊鏈首次被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被列入規劃。
2018年6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鼓勵區塊鏈等新興前沿技術在工業互聯網中的應用研究與探索。
今年年初,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規范區塊鏈信息服務活動。
區塊鏈技術被視為下一代全球信用認證和價值互聯網基礎協議之一,據《區塊鏈藍皮書:中國區塊鏈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介紹,各國積極部署爭奪標準制定權。在全球區塊鏈標準制定權的競爭中,一些歐洲國家和亞太國家走在前列。
雖然區塊鏈應用廣泛,但藍皮書同時指出,區塊鏈技術應用面臨五大瓶頸:缺乏可規模化推廣的區塊鏈典型創新應用;節點規模、性能、容錯性三者之間難以平衡;跨鏈系統互聯仍存在障礙;鏈上數據與鏈下信息一致性難以保障;缺少統一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標準。
據藍皮書介紹,區塊鏈安全問題亟須尋求更多解決方案。安全是區塊鏈生命力的保障之一。當前區塊鏈還處于初級階段,面臨加密、智能合約攻擊、代碼漏洞、算法安全等諸多挑戰,風險不僅來自外部實體,也有可能來自內部參與者。圍繞物理、數據、應用系統、加密、風險控制等構建安全體系,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藍皮書統計結果顯示,2011年至2018年4月,全球范圍內區塊鏈因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多達28.64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損失額度從2017年開始呈現指數上升的趨勢,僅2018年以來,損失金額就高達19億美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白皮書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公開區塊鏈專利的申請數量高達1.8萬余件,中國占比超過半數,居全球第一。
這是繼2018年之后,中國信通院第二次發布區塊鏈白皮書,內容涵蓋市場發展、技術熱點、行業應用、政策環境、發展建議等多個方面。
至今年10月25日,全球區塊鏈技術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前十名中7名來自中國,BATJ中僅阿里騰訊上榜,其中阿里巴巴以1005件排名第一,騰訊以137件排名第十。
阿里巴巴區塊鏈專利基本來自支付寶的螞蟻區塊鏈團隊,區塊鏈已經成為螞蟻金服的另一項核心競爭力,目前,螞蟻區塊鏈技術已經落地40多個場景,技術上已經能夠支持10億賬戶規模,同時能夠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據天貓“雙11”數據顯示,今年“雙11”已有超過4億件跨境商品添加了區塊鏈“身份證”,比去年多了2.7倍,且區塊鏈存證技術首次應用于保護“賣家秀”,500萬商品圖片版權信息1秒登記在鏈,同時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解決方案,幫助3萬天貓“雙11”小微商家獲得了供應鏈貸款。
《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指出,雖然全球區塊鏈產業出現資本熱度下降,企業增速放緩的局面,但應用落地步伐顯著加快。當前全球區塊鏈企業38%集中在加密貨幣領域,23%的企業專注于區塊鏈技術研發,互聯網、金融業是應用最多的兩個領域。美國、中國、英國區塊鏈企業數量分列前三位。
統計顯示,全國共有超過30個省市地區發布政策指導文件,開展區塊鏈產業鏈布局,成立區塊鏈產業園20多家。在區塊鏈應用領域方面,政務民生類應用項目數量顯著增多,司法存證、稅務、電子票據、產品溯源等其他領域穩步發展。
白皮書建議,多方協同推進,加強關鍵研究;密切關注國內外技術發展動態,加快推進包括共識機制、密碼學、互操作、隱私保護等在內的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支持和培育開源軟件,構建軟硬件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等。
11月8日,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共同主辦的2019可信區塊鏈峰會上,2019可信區塊鏈實踐案例正式發布。騰訊云基于區塊鏈的可信數據交換平臺“數鏈通”入選2019可信區塊鏈高價值案例。同時,騰訊云區塊鏈TBaaS開放平臺還以優異成績通過可信區塊鏈BaaS測試和可信區塊鏈功能測試兩項認證。
作為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可信數據交換平臺,騰訊云區塊鏈“數鏈通“結合區塊鏈鏈上能力與鏈下能力,在鏈上存儲數據目錄和數據授權,在鏈下通過構建安全可信的數據傳輸通道、安全多方計算等平臺,實現無需中心化歸集的數據內容和數據價值流通,可以在保護數據所有權的前提下,降低多方博弈成本與數據流通成本,提高數據的流通和使用效率。
目前,騰訊云區塊鏈“數鏈通”已經服務了眾多政務、醫療、金融等行業用戶,為解決機構、部門之間的數據可信共享和可信交換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醫療領域,騰訊云與東華醫為合作打造東華醫為健康鏈,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患者醫療數據的可靠流轉,讓患者在不同醫院就診時都能快捷、安全的共享個人已有醫療數據,有效的解決了當前醫療健康信息化過程中所存在的數據安全難保障、數據共享難實現等難題。
區塊鏈助力互聯網保險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為重構信用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使得透明化處理大量、分散、敏感數據成為可能,對保險等金融行業以及醫療健康、供應鏈管理、物聯網等諸多與保險業密切相關的領域將產生顛覆性影響。
目前區塊鏈在國內外保險行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使用區塊鏈技術在數據分散于多點的情況下,當某一條件觸發時按照既定規則完成保險的契約,如航延險、失業保險等;第二類是再保險和共同保險領域,在再保及共保業務的交易撮合及結算時,區塊鏈用來增強交易及結算的效率和透明度;第三類是用于追蹤商品的生產/生長過程,利用區塊鏈的可溯源的特性用于追蹤農產品養殖過程或是貴重物品的生產和流轉。此外,區塊鏈在互助保險、航運保險以及積分管理等方面也已然投入應用實踐或者應用探索。
長遠來看,區塊鏈在保險行業的應用因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眾多的業務契合點,極有可能帶來革命性、顛覆性變革,但當前仍然需要解決技術方面的難題,盡快推出可規模化商業應用的業務場景。
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發展穩中向好,保險科技廣泛應用。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38016.62億元,同比增長3.92%。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廣泛運用于產品創新、保險營銷等方面。互聯網保險創新業務保持高速增長,國內互聯網保險市場高達1835億元。
細分到“大健康”產業,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同樣在摸索中前進。輕松籌在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一直以來都處在同行業前列。早在2016年,輕松籌搭建區塊鏈實驗室,自主研發了“陽光鏈”項目,2018年10月29日,輕松籌聯合華泰保險及中再產險依托輕松籌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技術,打造了首款全產業鏈區塊鏈保險。
據悉,這款鴻福e生尊享版百萬醫療保險,是第一款將區塊鏈底層技術運用到保險全產業鏈的健康險產品,實時打通前端渠道、中端承保、理賠和后端再保,賦予互聯網保險高效率、高透明等勢能。
而在近期的2019北京公益慈善匯展上,輕松籌•輕松公益作為項目發布單位,向社會各界展示了輕松籌陽光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成效,獲得各界認可。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備案的第二批區塊鏈信息服務平臺,輕松籌•陽光鏈獲得備案編號。“陽光鏈”作為國內首個公益區塊鏈,連接了紅十字基金會、壹基金、醫院、企業等近180個組織和機構,發起項目超過6300個,為公益組織技術賦能,讓公益更透明。
有了區塊鏈技術的賦能,不僅打通了保險機構與企業之間數據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創造出優質的信息資源,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也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引領了健康保障領域的科技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