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讓很多企業暫時不能夠正常開工復產,也讓不少往年外出打工的人暫時不能出門復工,出現了用工難、務工難的“兩難”局面。許多農民工打破了原有生活軌跡,有人選擇回家務農,也有人選擇回鄉創業。
河南駐馬店市農業機械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河南農有王農業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江濤說,“農有王長期推廣的耕種管收服務,不僅能解決這些老鄉的家門口就業的問題,也給‘耕種管收’帶來了新的契機。”
農機手加入合作社“活干不完”
正在田間忙碌著的農機手楊富元,原來是一名建筑工人,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受阻,他下定決心買了一臺拖拉機。
讓楊富元下決心當農機手的除了他自己原來就開過貨車、有駕駛基礎外,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
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楊富元購買農機的資金壓力,他還加入了當地最大的農機合作社,和大家抱團取暖。以楊富元購買的這臺農機為例,總共要花203000元,扣除國家的農機補貼和合作社墊付的,楊富元自己就花了6萬多。
而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牽頭可以把農機力量集中起來,為農戶提供的是耕種、種植、收獲等系列服務,這樣即使是楊富元這樣的新手,有合作社幫著對接農戶,統籌協調,就不愁沒活干。
河南“農有王”助力就業破“兩難”
楊富元回鄉購置的“農有王”拖拉機,開始了“春耕作業”的訂單,就是王江濤摸爬滾打了農機“生意”,他不是單一賣出農機,而是管著這些農機手后期的訂單。
王江濤介紹,河南農有王農業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農機具制造商。“農有王”的主要產品有:小麥精量寬幅、玉米單粒、花生起壟等大中小型播種機,這些產品均有共性——具備改變一種播種模式,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實現農作物增產15%的效果。
公司成立于1988年,30多年來專業專注制造播種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被國家農機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定為播種機行業定期抽檢企業,廠區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現有員工300多人,其中技術人員100多人。產品銷售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山東、山西等十幾個省市。王江濤介紹,“擁有河南農有王全國農機連鎖專賣店600多家,年產各類農具十萬余臺套,已成為國內播種機最大制造商”。
而他帶領合作社推廣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就是農耕新形勢下推廣的服務。也就是說,將耕地、耙地、種植(播種或移栽)、施肥、灌溉、植保、收獲、秸稈還田等環節中一個或者多個環節的作業交給農機專業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由農機專業戶、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使用相應的農業機械來完成這些作業,并收取一定費用。
目前,我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正在蓬勃發展,服務重點逐漸從耕地、收獲環節向耕、種、灌溉、植保、收獲全生產周期發展。比如,以水稻、小麥機械收獲為主的“跨區作業”現象,就是典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形式。
王江濤:推廣“耕種管收”新契機
面對農村的現實困境,王江濤帶領“農有王”品牌始終堅持一個大方向——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的前提下,牽頭建立駐馬店農業機械合作社聯合社:通過耕種管收社會化服務解決誰來種地問題,通過整合“良種+良法”解決如何把地種好問題,通過訂單農業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問題。
2020年春耕還沒全面結束,合作社就已經組織部分農機手帶著農機一路往北,沿途作業,現在已經到達內蒙古,新疆等地。眼下從駐馬店市外出作業的農機已有五十多臺,備耕土地十萬畝,隨著春耕面積逐步增加,合作社也會繼續加派人手。
受疫情影響,像楊元福一樣回鄉跟著他干的新農機手并不少,實現了家門口就近就業,也算是一種創業。王江濤說,“跨區作業的農機計劃還有50多輛,計劃安排新加入的農機手20人左右,疫情以來,新農機手的收入受很大影響,會給這些新機手適當傾斜,多派車派活。”
作業時間延長意味著收入的增加,只要肯努力,每臺農機外出作業一年的收入能達到二十萬元左右。今年,已經有近三十臺新購置的農機加入駐馬店當地的合作社。
4月22日,央視《焦點訪談》對河南家門口“破兩難”點贊,對楊元福以及農村合作社的情況進行了專門報道。
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一些人陸續回到了原來的崗位。但也有一些人成為了職業農民,成為了創業者,成為了本地企業的員工。這些勞動者從“燕南飛”到“金鳳還巢”,既給個人和家庭的生計打開了一扇門,也為解決留守兒童和老人無人照顧的問題帶來了可能;既為本地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機”,只要想辦法,肯努力,我們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就沒有闖不過去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