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星星 田貴學
近年來,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把莓茶作為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按照“政府引導、農戶主體、市場運作、企業帶動”思路,大力實施特色強農、品牌強農、質量強農、融合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行動,成功走出了一條以茶興業、以茶扶貧的產業扶貧之路。截止2020年10月底,永定區共有4萬多農民參與莓茶發展,種植面積10.5萬畝,年產值14.7億元,已帶動7112貧困戶近2萬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致富。其主要做法是:
一、堅持特色強農,豐富莓茶產品。一是深挖產品特色。永定區地處武陵山脈腹地,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晝夜溫差大,莓茶生長環境好、品質優,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高,開發價值大。永定區致力深挖產品特色,成功研發了莓茶飲品、莓茶面膜、莓茶牙膏、莓茶含片、莓茶黃酮營養液等系列產品,市場供銷兩旺,附加值不斷提高。莓茶已成為了永定區人民的“致富茶”、信賴的“好產業”。二是強化政策引導。永定區出臺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2016-2020)》、《永定區“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暨“5111”行動計劃(2019-2023年)》等政策措施,在項目安排、資金籌集、力量配備、宣傳營銷等方面積極引導支持。目前已累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1億元用于莓茶產業發展。創建實施了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莓茶特色產業強鎮(茅巖河鎮)建設,引導了一大批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莓茶產業。全區現有從事莓茶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01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11家,形成了“鄉鄉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戶戶搞產業、人人當股東”的產業發展模式。三是注重“造血”扶貧。突出貧困戶主體作用的發揮,通過“一畝園經濟”“兩免一包”和新型經營主體以獎代扶等政策措施,發展“一畝園經濟”莓茶基地5.7萬畝,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75個,投入獎扶資金5250萬元,基本實現了產品研發對接市場的多層次,產業扶貧對貧困戶的全覆蓋,充分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二、堅持品牌強農,打造莓茶品牌。一是積極培育品牌。永定區成立了以區長任組長的莓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莓茶辦。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莓茶辦,安排專人專抓。“茅巖莓茶”已被農業農村部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在參加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業交易(春季展)博覽會,獲“創新養生茶獎”,張家界茅巖莓有限公司的“茅巖莓”商標已被原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其產品已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天門郡”張家界莓茶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和2020第十二屆湖南茶業博覽會“茶祖神農杯”金獎。二是做大公共品牌。永定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創建公共品牌,力爭通過三至五年努力,打造張家界“百億茶產業”,逐步將“張家界莓茶”打造成為國內外馳名的茶葉精品、世界名茶。成立了莓茶協會,制訂了協會章程,對茅巖莓、土家貢等多個莓茶品牌進行整合,大力推廣“張家界莓茶”這一公共品牌。成功申報了11個綠色食品和2個有機食品,制定了張家界莓茶種植和產地初加工技術規程兩個地方標準,申報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快速唱響了“張家界莓茶”品牌。三是強化宣傳營銷。永定區多次組織舉辦“張家界莓茶”產業宣傳推介會,累計完成現場簽約近4.2億元。中央電視臺二套財經頻道、七套農業頻道、湖南衛視等70多家國內外新聞媒體對張家界莓茶進行宣傳報道。開展“書記、區長直播賣莓茶”等活動,莓茶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如今張家界莓茶產品銷往北京、上海等30多個省市及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三、堅持質量強農,提升莓茶品質。一是規劃建設莓茶標準園。永定區嚴格按照張家界莓茶兩個地方標準要求,實行標準化生產,在羅塔坪鄉、三家館鄉、橋頭鄉、茅巖河鎮等轄區內生態環境良好的綠色走廊線上,規劃建設茅巖河流域、茅溪河流域、沅水流域3個張家界莓茶標準種植示范帶,并以點連線、以點帶面推動全區建設莓茶綠色標準種植園5萬畝以上,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推進區、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永定區在區級層面成立了區監管站、檢測中心、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建立完善了監管檔案及各項制度和標牌標識,規范化率達91%以上。積極推進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區域內莓茶系列產品和龍頭企業全面實行身份證管理賦碼標識并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三是積極創建莓茶質量安全區縣。試點推行農產品“身份證”信用保險,按照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標準從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標準建設、執法隊伍建設、標準化生產、宣傳培訓等方面全域推進莓茶質量安全區縣創建工作,多年來我區沒有發生莓茶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四、堅持產融強農,發展莓茶產業。一是建立莓茶發展利益共同體。永定區積極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和“五金一利”聯結模式以及建立張家界莓茶兜底貧困戶幫扶基地方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紐帶,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民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五金一利”即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就業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產分成有“獎金”、訂單種植有“售金”、項目入股有“紅利”,使參與莓茶產業發展的貧困戶能穩定受益、長久受益。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橋頭鄉熊家邏村開發荒山林地3250畝,已建成乾坤莓茶產業省級示范園、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通過“五金一利”模式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902戶,2575人,全部實現了穩定脫貧增收致富。
二是提升莓茶精深加工水平。通過獎扶措施,不斷加強加工企業與科研研學的合作,莓茶深加工系列各種莓茶食品、莓茶禮品、莓茶美容品、莓茶藥品保健品等“伴手禮”逐步得到有效開發。如張家界茅巖莓公司的茅巖莓保健茶、茅巖莓含片、茅巖莓牙膏,張家界靈潔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的靈潔功能茶等產品市場熱銷,并逐漸成為了來張家界游客首選的地方特色產品。三是加強莓茶與文化、生態、旅游、康養等深度融合。永定區著力打造茶旅融合農業示范基地,開展采茶、制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俗體驗活動,進一步挖掘張家界莓茶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多重功能和多重價值。為參與莓茶產業發展的農戶人均增收2000至5000元以上。莓茶變成“致富茶”,“小茶葉”煉成“大產業”。先后成功爭取到了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莓茶)、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莓茶)和國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強鎮(莓茶)等項目。
五、堅持科技強農,加快莓茶發展。一是加強科技成果運用。永定區選派65名科技特派員到莓茶種植鄉鎮、83個莓茶種植專業合作社(企業)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及成果轉化工作,帶動5432戶貧困戶發展莓茶產業。如區派科技特派員秦禾望領辦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在三家館鄉千畝有機莓茶基地,開展了莓茶123產業融合發展推廣開發工作,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脫貧。“我們年紀大了,每年就在莓茶基地鋤草、施肥、采茶,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一年光務工工資都有2萬多元。”今年65歲的吳志國,老兩口均為殘疾人,說起企業進家門口帶來的變化,來自三家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志國臉上掛滿臉燦爛的笑容。二是注重科技發展引領。出臺《永定區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區縣級示范園認定管理辦法(試行)》,認定張家界神州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張家界中世生態藥業發展有限公司、張家界原產地莓茶園開發有限公司等22家企業評為永定區縣級莓茶現代農業產業園,并從莓茶產業科技創新發展資金中分別給每個創建主體20萬元的產業引導資金獎勵。三是推進“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2020年永定區完成了村級益農信息社省定建設任務149個(標準站46個,專業站57個,簡易站46個),區級自建2個,共151個,在尹家溪鎮馬兒山村建成了有機莓茶“互聯網+”現代農業物聯網推廣與網紅直播示范基地。成為了張家界市率先建立的現代農業物聯網基地,建立了電商多元化銷售莓茶渠道,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格局,全區共有張家界微生活等9家莓茶電商企業。茅巖河鎮安坪村的覃老平因為妻子生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正在為治病籌錢發愁的時候,安坪村開始搞莓茶種植試點,覃老平率先試種4畝,結果種植的第一年就收入5萬多元。而今他種植了75畝莓茶,建立了電商多元化銷售莓茶渠道,一年的收益有40多萬元。
六、堅持開放強農,引領莓茶發展。一是深化對外合作。永定區科學編制莓茶產業發展計劃,規范莓茶產業發展。定期舉辦“張家界莓茶”發展論壇,謀劃莓茶產業發展。永定區人民政府與湖南農業大學簽訂了莓茶產業發展(2018——2023年)戰略合作協議,張家界茅巖莓有限公司與上海一潤茶業有限公司,張家界茅巖河投資有限公司與北京澳特爾保健品開發有限公司等莓茶生產企業與銷售企業簽訂購銷協議,合同金額達3億元,涉及莓茶生產經營主體52家,涉及農戶1.2萬戶,每戶增收2.5萬元。二是積極參展促銷。組織專業團隊遠赴上海、長沙、深圳等地舉辦“張家界莓茶”專題推介會,先后組織參加了“2019年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2020中國國際食品配料博覽會”等重要節會活動,讓莓茶影響力日益增強。三是爭取國際認證。2019年度,張家界茅巖莓有限公司獲HACCP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全區2020年莓茶產品出口額預計為300萬美元,實現年增長率為5.5%以上,逐步擴大了莓茶國際市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