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事制度改革,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群眾享受到改革紅利,但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證信息取得企業登記(簡稱“冒名登記”),使被冒名者無法申領失業金、不能享受低保補助等,也破壞市場秩序。拱墅區堅持源頭防治,用好“互聯網+”技術手段,強化多部門協調處置,探索企業冒名登記聯動處置機制,破解“調查難”“處置難”“防范難”三大問題,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該區實現源頭實名認證全覆蓋,冒名登記反映率同比下降40%以上。
一、“平臺+數據”去變量,破解“調查難”。
為破解因涉及時間跨度較長、涉案人員關系復雜導致的調查難,涉案股東、委托代理人聯系難等問題,該區運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查清案件全貌。一是“精準畫像”案件情況更清晰。依托浙江省行政執法監管平臺模塊功能,清晰描繪涉案公司的“關系圖譜”,全面掌握涉案公司的股東成員、股權結構、關聯企業、企業法人、聯絡人員以及投資關系等信息,并通過向相關人員詢問,厘清案情的來龍去脈。如金華黃某某反映被拱墅某公司冒名登記,但涉案公司不在登記地址經營且無法取得聯系。該區通過“關系圖譜”查找到涉案公司位于濱江區的關聯企業和公司實際控制人劉某,最終劉某承認虛假股權變更的事實,案件得到順利解決。二是“多方比對”調查渠道更多樣。探索采用支付寶實名驗證、系統實名認證、部門數據對比等方式進行核查,仔細對比企業在公安、稅務、人社、金融等部門的登記信息,解決“報假案”的問題。截至目前,共通過信息核查發現“報假案”情形3起。如,杭州朱某反映被杭州某資產管理公司冒名登記,該區發現朱某曾在稅務系統進行過實名認證,最終發現朱某為逃避債務而“報假案”。三是“技術輔助”取證手段更嚴謹。針對涉案企業法定代表人、股東等均非實際控制人,也無法提供任何涉案企業信息的情形,該區通過微信取證、筆跡鑒定、查詢法院裁判文書等方式,鎖定涉案企業實際控制人,掌握企業經營實際情況。如在北京李某某反映被冒名登記一案中,該區委托第三方鑒定中心對涉案公司的登記材料進行筆跡鑒定,發現原始登記材料簽名非李某某書寫形成,為推進案件調查提供重要依據。
二、“內聯+外合”提質量,破解“處置難”。
針對撤銷企業設立登記缺少規范流程等涉案登記處置難題,該區積極開展內部聯動,強化外部合作,規范處理流程,提升案件查辦質量。一是開展多部門協作。開展拱墅區冒名登記行為處置“百日攻堅”行動,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合作機制,采用信息推送交流方式,由市場監管部門匯總涉嫌冒名登記的“失蹤人口”名單,稅務、人社、金融等部門配合提供涉案主體聯絡信息,最后經公安部門核實比對后梳理形成涉案人員聯系清單。目前已累計歸集涉嫌冒名登記主體、時間、事項、通訊方式等有效信息30余條。二是探索跨地域聯動。針對冒名登記行為往往使用異地身份證的特點,該區與其他區、縣(市)市場監管部門合作,通過協助調查、遠程通話、視頻連線等方式對跨省涉案人員進行調查取證,破除因地理因素導致聯系不暢的溝通壁壘。目前,已與省內寧波、溫州以及省外湖南、江蘇等市場監管部門遠程聯動8次。三是制定標準化流程。健全“案件審核-集體討論-征詢意見-撤銷決定”處理流程,厘清市場監管、稅務、公安等多個部門涉及事項,明確撤銷登記邊界,規范撤銷登記程序。以市場監管部門提出撤銷建議,公安、稅務、人社、金融等部門出具相關意見的方式作出最終結論,解決撤銷企業登記帶來的稅務糾紛、人力社保等一系列問題,為案件查辦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累計解套被冒名人員37人,其中外省被冒名人員20人。
三、“網簽+人臉”控增量,破解“防范難”。
針對企業登記與身份證簽發因系統不同導致信息數據無法實時交換,造成遺失證件被不法分子用于注冊企業的難題,該區通過線上實名簽字確認,線下窗口人臉識別的雙重保障,嚴格審核辦理人員個人信息。一是線上電子簽名。優化商事登記流程,推行全流程網上辦理,將互聯網實名核查身份技術融入商事登記具體業務環節,要求市場主體線上辦理業務需通過浙江政務服務網完成身份信息高級實名驗證,線上簽字確認。2019年5月以來,該區共線上辦理新設企業業務5663家,實現線上100%實名認證。二是線下刷臉驗證。在實行網上全程電子化登記認證的基礎上,依托全省上線的“登記注冊身份驗證APP”,開展線下窗口人臉識別認證,實現“線上線下實名認證全覆蓋”,促使申請人從“實名”到“實人”的關鍵轉變。2019年5月以來,該區共線下辦理新設企業業務9505家,涉及相關人員17425人,實現線下100%刷臉認證。三是人工審核兜底。將防控端口前移,辦事企業線下提交或線上錄入證件信息時,審核人員從“有效期”“地址”等關鍵要素入手,對辦事人身份信息進行校驗比對,避免“老舊”身份證成“漏網之魚”,提高商事主體身份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度。要求法定代表人(負責人)、經辦人電子簽名時使用的手機號碼必須與登記材料中預留的手機號碼保持一致,提前防范監管中“無人可查”“無處可尋”“無法聯系”等監管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