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 向曙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質量強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為“十四五”市場監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場監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把握市場監管的演進規律和時代邏輯,牢固樹立“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找準新定位、譜寫新篇章。
著眼優化營商環境,構建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體系
營商環境之于企業,就是水和魚的關系。市場監管部門作為“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規范市場秩序的裁判員,要圍繞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致力構建統一開放的“大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一是要深化高水平的市場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近年來,盡管湖南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但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和先進規則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建設湖南自貿試驗區為契機,深入推進“證照分離”全覆蓋改革,全面推廣“一網通辦”措施,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制度,加大登記注冊制度、生產許可制度改革力度,將“一件事一次辦”打造成為“放管服”改革的湖南升級版,持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二是要建設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內容。我們要圍著市場換思想,走出機關、走向市場、走進企業,深入調研思考,強化探索實踐,形成市場化的改革導向、監管理念和工作方法。要奔著市場抓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簡政放權,將登記制改備案制、確認制改承諾制,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要跟著市場抓監管,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推動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轉變,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
三是要打造高質量的市場環境。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初心使命,把規范市場秩序作為擴大內循環、促進雙循環的重大舉措,建立全域覆蓋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強化平臺公司、網絡經濟監管,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用好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推動“互聯網﹢監管”落地見效,更大范圍引入“好差評”制度,加強信用監管、聯合懲戒,讓守信者暢通無阻、失信者寸步難行。落實違法嚴懲、典型曝光、巨額賠償、處罰到人、行業禁入、行刑銜接等制度,科學把握嚴格懲戒與包容審慎的關系,讓侵權假冒者付出慘痛教訓。加強消費維權工作,把12315熱線建設成為“24小時不打烊”的維權和監管平臺,綜合運用點評、約談、勸諭、調查、公開披露等手段,化解消費風險矛盾,建設讓人民群眾放心滿意的市場環境。
著眼建設質量強國,構建戰略支撐的“大質量”格局
建設質量強國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市場監管部門要堅定地扛起“質量強國”大旗,多措并舉、精準施策,致力構建戰略支撐的“大質量”格局,推動湖南加快邁向“質量時代”。
一是形成“大質量”發展氛圍。抓質量就是抓發展,謀質量就是謀未來。要堅持全省上下一起抓,將質量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和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施質量工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創設質量發展基金,開展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科學編制“十四五”質量強省發展規劃,加強質量工作地方立法,不斷強化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各類企業“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意識。要堅持四大質量一齊抓,盯緊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質量問題,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全面加強產品、工程、服務和環境質量建設,不斷提高老百姓的質量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要堅持經濟社會一把抓,將質量工作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貫穿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之中,落實在科技創新、項目建設和產業布局上,使湖南真正實現“有質量的發展”。
二是把握“大質量”工作重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同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更多高端供給、優質供給、有效供給,以質量變革促進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體來說,要圍繞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同線同標同質,打造更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圍繞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狠抓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信息化、智能化為現代產業體系賦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圍繞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推進標準、技術、管理等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全球質量治理,打造一批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湖南品牌,在更大范圍上實現內外銷產品的同線同標同質,培育湖南開放發展的質量競爭新優勢。
三是要夯實“大質量”技術基礎。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是國際公認的質量基礎設施,對于現代質量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圍繞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布局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技術先進、梯次分明、產業協同的標準服務體系、計量溯源體系、認證認可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要推進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和質量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和“一站式”服務,打通質量基礎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打造“重點產業﹢質量技術”的要素集聚洼地和產業發展高地。要以科技引領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國家實驗室、國家質檢中心和標準技術創新基地、質量創新基地。
著眼守牢民生底線,構建質量安全的“大監管”機制
“嚴格市場監管、質量安全、安全監管,加強違法懲戒”是市場監管部門的重要職責。要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系統觀念,致力構建質量安全的“大監管”機制,實現發展質量、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在防范化解質量安全重大風險挑戰的大考中交出滿意答卷。
一是要強化系統監管。市場監管是政府五大職能之一,但市場監管并不是市場監管部門一家的事,也不是市場監管部門一家能做好的事,必須把市場監管工作放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去考量,加強市場監管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統籌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標準化戰略、商標品牌戰略和食品安全戰略。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監管、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二是要強化依法監管。“法者,治之端也。”要把依法行政作為生命線,在對原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立改廢釋”并舉,加強信用監管法和網絡監管法等市場監管重要領域立法,將市場監管領域的成功經驗及時總結并上升為法律法規,將市場治理過程的各環節納入法治軌道,以良法保障善治。全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秩序,提高市場監管法治化水平。
三是要強化源頭監管。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加強對各類安全風險隱患的前瞻和預判,掌握風險治理的主動權,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主動戰。要堅持抓早抓小抓了,加強日常檢查、監督抽查、消費投訴、輿情監測,確保重大風險發現在萌芽之時、解決于事故之前。要聚焦網絡訂餐等重點領域、校園及周邊等重點區域、保健食品等重點品種,嚴把“從農田到餐桌”每一道關口;聚焦疫苗、血液制品等高風險藥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嚴把“從實驗室到臨床”每一道防線;聚焦電梯、游樂設施等重點特種設備,嚴把“從設計到報廢”每一道關口;聚焦危險化學品、婦幼用品、重要消費品等重點工業產品,嚴把“從標準到使用”每一道環節,防控市場監管領域出現“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鵝事件”。
四是要強化綜合監管。針對當前監管執法工作中的堵點難點問題,堅持系統集成、高效協同,打好監管“組合拳”,用好政策“工具箱”,將綜合監管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要推進分段監管向統一監管轉變,建立完善問題會商、工作協同、監管聯動有效機制,實現“一個窗口審批、一個標準管轄、一箱工具綜治、一套程序辦案、一支隊伍執法、一條熱線維權”。要推進傳統監管向智慧監管轉變,建立完善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特別是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加強智慧市場監管建設,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等現代技術運用到監管之中,以信息化帶動監管的智慧化、專業化,提高預警預測預判和早知早打早防的能力。要推進部門監管向社會共治轉變,強化領導小組、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協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市場監管,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政協監督、群眾監督、媒體監督作用,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共治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