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八大方面、三十條措施,可謂條條重磅。而就在“雙減”政策發布月余后,教育部官網上密集發布針對校外培訓的措施:9月7日,三部委印發通知《校外培訓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同天教育部會同民政部和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工作,將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登記最后時限為今年年底;9月8日,教育部又發出通知,要求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這一系列指令都被看作執行層面的跟進與落實,是“雙減”政策帶來的“變天效應”。
“雙減”政策到底會不會給“苦培訓班久已”的中小學生和家長們一個清朗、安心的教育大環境,把無數家庭從焦慮、內卷、盲目和逼迫中解救出來?而未來何去何從,同樣成為擺在校外培訓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面前的一道生死考題。
“雙減”之下:二孩家庭的減負體驗
2016年,本來在廣東佛山工作的張筱(化名)選擇離開職場,回歸家庭。
80后的張筱有個標準“二孩家庭”:大兒子鑫鑫與小兒子璞璞相差8歲,一個上高中一年級、一個上小學二年級,都到了特別“費媽”的階段。而家庭為兩個孩子付出的精力和經濟雙重負擔,已經達到難以想象的程度。
但這學期開學才一周,張筱已經感受到了來自校園的明顯變化:二寶璞璞的老師不再留寫的作業了,以前慣常布置的App作業也被老師明確告知“取消了”。這大大減輕了這位全職媽媽的工作量——“雙減”前,每天到孩子班級微信群里等老師布置作業,對她而言,比上班打卡還要復雜。
如果一個家庭有兩個娃同時上小學或中學,為他們領作業、監督寫作業、檢查作業和向老師匯報作業情況,尤其如果“老師”和“作業”還分校內課業和校外培訓兩條線的話,那么就會“占滿一個大人的時間”,張筱說。
現在上小學二年級的璞璞作業少了,取而代之,學校在下午放學后的托管時間安排了許多興趣活動。從璞璞每天放學回家興高采烈的狀態來看,他喜歡這些“像玩一樣”的學習內容。
而璞璞學校里的顯著變化,在鑫鑫這名高一學生身邊,并沒有多少體現。孩子的晚自習時間、作業量特別是考試壓力,并沒有隨著“雙減”政策重拳出擊而發生明顯變化。
中學門口過去密不透風的培訓班廣告冷清了,但據張筱所知,一些校外培訓機構依然在暗地“正常運作”。這讓她對“雙減”政策的實際效果,看法變得謹慎。
“雙減”之下:體培機構的升級之道
“‘雙減’政策下的運動場館,烏泱泱全是人!鼻安痪茫易”本┑男∪簨寢,發了個微信朋友圈“吐槽”。她告訴記者,“小群練習籃球3年多了,自從‘雙減’政策實施后,周末帶孩子來場館的人明顯多了起來!
“以前周末的時間,都花在數學和英語培訓班了,現在終于能好好放松一下!笨吹贸鰜恚∪簩@球運動很感興趣。從這個學期開始,小群媽媽打算將一周一次的體育培訓課,增加到一周兩次。“主要是孩子放學后和周末可支配時間多了!
“雙減”政策落地,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的禁令,讓課外學科類培訓機構逐漸消失,屬于非學科的體育類培訓迅速升溫,成為家長們眼中的“香餑餑”。家長們讓孩子加強體育鍛煉的意愿提升,培訓班也增加了課程、場地和教練,應對新變化。
“之前孩子周中是沒時間來上課的,現在上課人數比以前多了30%。”有著20余年武術行業經驗的董健告訴記者,初步估計這個學期的每周末,他平均每天指導的學員人數從5人增至8人左右,同時課表也作出了相應調整。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66萬家體育運動類培訓相關企業。“雙減”政策發布以來,相關企業新增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99%。
10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兑巹潯繁砻,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從2015年的1.71萬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9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4.6%。截至2019年底,全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達28.9萬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達505.1萬人。同時,《規劃》明確提出,實施“體育+”工程,大力發展體育運動技能培訓、運動健康服務、體育旅游等產業;持續提高人民群眾體育運動技能和水平;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體育企業參與制定體育運動項目相關標準等一系列政策,對體育培訓行業無疑是重大利好。
在積極的政策引導之下,全民健身熱情高漲,大眾認知也在發生變化,體育培訓市場規模愈發龐大。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一定影響,但較其他行業而言,體育培訓行業發展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態勢。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如何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是體育培訓機構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绑w育培訓機構在自身方面,應該做好提質升級,在教學和服務兩方面下功夫。”業內專家表示,下一步學校體育將迎來“升級”,如果體育培訓機構提供的產品、服務和學校一樣,將會失去競爭力。“這就要求體培行業提升服務能力,優化服務產品,提供個性化需求!
“雙減”之下:教培機構面臨洗牌
最初在朋友圈里刷到那條“雙減”政策落地的消息時,宋言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培訓機構員工,他親眼見證了這個行業加速升溫到烈火烹油的全過程。
“雙減”政策之下,校外培訓機構何去何從,成為一道“生死”考題,而需要對這道題思考并作答的,并不止是教培行業本身。
新學期伊始,宋言所在的校區依然處于放假狀態。這是河北石家莊一家本地的老牌教培機構,主要面向中小學生開展學科輔導。在過去,暑假一直是他和同事們最忙碌的季節。
配合疫情防控的需要,8月5日起,石家莊市暫時叫停了所有校外培訓機構的線下培訓活動。即使將來線下課程恢復,根據新出臺的“雙減”政策,校外培訓機構也將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9月初以來,石家莊的學而思培優、新天際教育、大橋外語等機構先后宣布將秋季課程調整至周中合規時段,周末不再開設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課程。
寒暑假和周末歷來都是校外培訓的“主戰場”,這些時段不能開設學科類課程,課時將大大縮水,而場地、人員之類的成本支出并不會因此減少,機構的日常運營可能很難維持。
樹童英語掀起了關店潮,全國校區幾乎全部停擺,公司也因為債務糾紛被起訴;北京的華爾街英語門店人去樓空,消費者退費難;擁有27年教育培訓經驗的機構“巨人教育”由于經營困難,無法繼續向學員提供教學服務,同時可能無法滿足家長的退費要求……
有的機構已經退場,更多的選擇觀望,還有一些在謀求轉型。秋季開學后,一些培訓機構的課表上出現了更多美術、創客、體育等素質教育類課程。
“大部分機構都在想辦法轉型,但轉型素質類教育并不容易!彼窝越忉,一方面是師資問題,教語數外的老師不可能去教音體美,人員需要重新招聘和培訓;另一方面是家長的意愿,家長們原本就是為了提高成績才選擇校外培訓,是否愿意為興趣類課程埋單尚未可知。
“雙減”之下:培訓機構老師開啟新職場之路
在“雙減”政策實施3個多月以來,威力逐漸顯現,而不少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老師們,也迎來了轉型的挑戰。記者尋訪了多家培訓機構的老師,他們有的已找到新工作,并且開始適應新的崗位,開啟新的職場之路。也有部分人選擇留守教育培訓行業,但其中不少人的職業方向發生了變化。
早上5時多起床,6時30分出門,8時前到校……今年9月1日開學以來,李曉(化名)迎來了新的工作節奏。她曾是武漢一家培訓機構國際游學總監兼市場部總監助理、現為武漢某寄宿制民辦學校副校長,負責招生、人事、對外合作及發展規劃,收入與從前差不多!敖膛鄼C構和學校畢竟是不同的平臺,我在心態上需要做很多調整。與教培機構相比,學校的瑣事會多一些,尤其是在寄宿制學校,我需要花更長時間呆在校內,沒之前自由,我需要調整工作的節奏和時間!崩顣哉f,不過學校安排給她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重合度較高,所以上手很順利,要說最大的困難,就是新單位離家遠,她基本沒時間照顧小孩,只能請老人來幫忙。李曉說,她曾考慮過自己創業做研學旅行,但畢竟曾在教培行業太久,改行需要從頭開始,便擱置了這個念頭。
2015年從武漢工程大學畢業的陳老師,此前一直在光谷一家培訓機構當數學老師,最高峰時教100多名學生。教學業績不錯的他,被一些家長挽留做“一對一”老師,但他擔心“雙減”政策會越來越嚴格,堅持參加了公辦學校的校聘教師招聘。目前,他帶七年級的兩個班的數學。記者了解到,受疫情影響,今年大量學校將招聘校聘教師的時間延后了,因此到公辦學校應聘做校聘教師的原教培機構老師猛增,其中不乏名校高學歷的,公辦學校也進行了精挑細選。但按照現在的教師招聘政策,部分培訓機構教師很難考進來,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失。
為了突破“應聘社招教師需要幾年工作年限”這道坎,一些原培訓機構老師選擇考研教育相關專業,希望將來以應屆生身份重新進入教育行業。小李就是這樣,她大學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后應聘到光谷金融港的某線上培訓機構工作,做小學語文輔導老師。兩年來,她除了參與公司的線上直播課程,和自己班上的小學生進行互動,負責課后作業的批改、線上習題的講解,在學員班級群內做好答疑和維護工作,還會追蹤學員課程報名情況,解決學員和家長的問題。9月13日辭職后,她決心要考一所省屬高校的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打算畢業后繼續從事教育有關的工作。
也有一些人選擇考公務員。“國考報名已經開始了,我正在研究哪個崗位比較好考,看來明年的競爭會非常激烈!28歲的原教培機構教師小王說,他是男生,考公務員更為務實,目前他也在猶豫,要不要也同時報名考個研,多一個轉型的可能。
記者在采訪中也觀察到了另一個現象。不少留在培訓行業的老師轉向公司新業務,如研學、體藝類培訓、成人培訓、托管班等。手中有一些家長資源的老師,則傾向于轉向做“一對一”家教!拔抑垃F在做‘一對一’家教也是不合規的,不是長久之計,走一步看一步吧!27歲的林敏(化名)以前是某大型在線“一對一”機構的金牌教師,學生聽她一節課,在充錢好幾萬、每課時打折的情況下,也得花約300元。今年暑期,她被機構裁掉后,仍繼續在周末為原來的學生做線上“一對一”輔導,不過課價調到了180元一節!半m然收入跟原來差不多,但不穩定也不合規,家里人也勸我找一份正當工作!绷置粽f。
這些校外培訓教育部堅決查處
在全國各地大力推進校外培訓治理的同時,一些地方出現了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換個“馬甲”逃避監管等隱形變異問題,影響政策實施,造成不良影響。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
1.明確合規要求。通知明確,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須在培訓主體、培訓人員、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等方面同時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合規性學科類校外培訓一般是指證照齊全的校外培訓機構,在登記的培訓場所和規定的培訓時間,由其所聘請的具有教師資格的培訓人員,按照規定的培訓方式,面向中小學生提供的符合培訓內容要求的學科類培訓服務。
2.把準變異形態。通知要求,對不符合上述合規性要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學科類培訓行為,應依法依規予以查處:
違反培訓主體有關規定,證照不全的機構或個人,以咨詢、文化傳播、“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違反培訓人員有關規定,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違規開展有償補課;
違反培訓時間有關規定,通過“直播變錄播”等方式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違反培訓地點有關規定,組織異地培訓,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化整為零在登記場所之外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學科類培訓;
違反培訓內容有關規定,以游學、研學、夏令營、思維素養、國學素養等名義,或者在科技、體育、文化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中,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違反培訓方式有關規定,線下機構通過即時通訊、網絡會議、直播平臺等方式違規開展線上學科類培訓;
其他違反相關規定的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
3.建立辨別機制。此外,通知表示,對于明顯違反相關規定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旗幟鮮明嚴肅查處。根據學科類校外培訓隱形變異行為的隱蔽性、多變性特點,以及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成立專家委員會或指定專業機構,對隱形變異培訓行為進行科學辨別。
4.強化監管執法。通知要求強化監管執法。各地要充分發揮“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作用,強化部門協同、條塊聯動,壓實責任。要將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問題查處工作納入省、市、縣和鄉鎮(街道)網格化綜合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社區綜合治理功能,開展區域巡查執法。
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拓展問題線索來源,強化社會監督。對隱形變異違規培訓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要創新監管方式,推進“互聯網+監管”,會同相關部門,探索將違規培訓的機構和個人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施聯合懲戒,堅決防止隱形變異違規培訓行為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