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數字食品”正在成為新業態
2022-09-14 點擊:次
作為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要活動之一,9月8日,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導,中國質量報刊社主辦,《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承辦的“數字賦能食品安全可持續提升”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辦;顒訃@“數字賦能”“食安共治”等熱門議題展開交流討論,為“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食品安全可持續提升”建言獻策,緊扣2022年全國食安周“共創食安新發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的主題。
中國質量報刊社黨委書記、社長李剛發表致辭時表示,“舌尖上的安全”關乎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在2022年全國食品宣傳安全周活動之際,舉辦以“共創食安新發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為主題的“數字賦能食品安全可持續提升”系列活動。主要是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向廣大消費者通報食品安全的現狀;二是探討數字賦能食品安全的意義、特點和作用,數字食品的生產、監管和服務。
第一,數字食品正在成為新業態,數字賦能食品改變了食品生產。
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科技的引領下,食品生產趨向柔性化、智能化、個性化,食品配送依賴互聯網。食品企業根據平臺銷售大數據,及時適應市場需求的點滴變化,實現“個性定制”——適合個人口味,“按需配料”——企業實現合理采購、避免食材浪費,“營養配量”——符合個人健康要求、營養搭配科學、不會吃多。“數字食品”正在逐漸成為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新業態。
第二,數字食品帶來新消費理念,呼喚監管創新。
數字化食品是以來源于食物本身的營養特性、人體健康特征(消費者身體生理特征、健康需求、愛好與個性需求)、食品加工制造中的特征變化等全方位收集與整合。這首先是一個數據安全監管、個人隱私安全維護問題,要解決“如何讓消費者放心購”問題。其次是一個監管措施需要更新、創新的問題,老的手段不好用,新的監管方法沒有建立健全,需要解決“如何讓消費者放心吃”問題。
第三,數字賦能產生新平臺,維護食品安全手段創新。
企業在參與“數字食安”的建設中,積極推進著相關應用場景的開發。比如數字智能取餐柜,提高了外賣配送的便利程度,讓“無接觸配送”更安全、更規范、更智慧;自動配送車,實現了室外全場景配送,成為保障外賣配送“最后三公里”的新助力。這個過程的主體是機器、數字產品,是一種新的主體,需要我們加以研究,提出對策。
就拿食安檢測環節來說,檢測項目、檢測設備、檢測速度,都需要新的適應和調整。必須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平臺和機制,利用利用條碼技術、區塊鏈技術、產業互聯網,實現食品全生命周期追蹤溯源,實現從產地到餐桌全鏈路追蹤。這就為食品安全裝上一道更為規范化、智慧化的“保險”。
近年來,我國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源頭治理行動,強化執法監管力度,全面構建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市場監管總局提出了以食品安全為重點的智慧監管工作部署,明確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框架,推動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在數字賦能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地方也做了積極的探索。2021年,浙江省推出“浙食鏈”溯源碼,消費者通過掃碼便能了解商品的出廠檢驗情況、監督抽檢結果,以及合格證明、消毒證明等信息;目前,福建省廈門市已有10.5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52.5萬種食品納入追溯系統,追溯覆蓋面超過90%。
第四,“數字食安”帶來新挑戰新機遇,需要媒體加強宣傳和傳播。
“數字+食品安全”并不是簡單的疊加組合,而是要在供給側形成合力,從而實現“1+1>2”。這就需要宣傳部門,宣傳數字化食品的優勢,分析新行業新業態的趨勢,提出監管風險點、消費者關注熱點,營造共建共享“數字食安”生態圈的良好輿論氛圍。舉辦“數字賦能食品安全可持續提升”系列研討活動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今天的活動由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中國質量報刊社下屬的《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承辦,通過圍繞數字技術賦能,研討如何發揮市場和監管“兩只手”作用,進一步提升監管和服務效能,探討構建網格化社會共治格局的實施路徑,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食品安全可持續提升。
食品安全建設永遠在路上。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要不斷創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引導各界共同參與,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讓我們攜起手來,各盡所能,為“數字賦能食品安全”探討路徑、劃定軌道;作為媒體單位,將繼續搭建好平臺,讓全社了解數字賦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各位領導嘉賓的支持下,共同推進“數字食安”活動,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食品安全氛圍。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