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 推動現代竹業高質量發展
2022-09-29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獨家專訪國際竹藤中心主任、研究員費本華
《世界竹藤通訊》2022年6月第20卷第3期的開篇“特別報道”的首篇文章中,刊發了費本華、吉聰輝、楊淑艷、侯玉晶的理論文章《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構想》,闡述了以竹林為主體的生物復合體生長規律,建設竹林水庫、碳庫、錢庫和糧庫生態經濟示范區,發揮竹林多重效益,對經濟發展、民生富強、促進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8月30日,《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聚焦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構想,獨家專訪了國際竹藤中心主任、研究員費本華。
為助推竹林“四庫”示范區的建設,《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構想》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四庫”思想,分析了竹林“四庫”內涵、作用和意義,探索了竹林“四庫”示范區的運行機制;從定量和定性方面,提出了竹林“四庫”示范區主要建設指標,研究結果對高質量發展現代竹林產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建設竹林“四庫”示范區,是文章提出的核心要義。首先想了解的是,您與團隊是如何一步步產生這一構想的?
費本華:謝謝你,非常感謝關心竹林“四庫”示范區的建設。“四庫”的概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提的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思想,主要是針對森林的水庫、糧庫、錢庫和碳庫的問題,如何有序地發揮作用,發揮生態效益,如何發揮生物多樣性效益,發揮經濟效益,更好地綜合利用森林。
竹林是森林的組成部分,是禾本科的植物,與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是一家,它是多年生的植物,一次性種植、永續利用,具有常年綠色的生態效益,既具有森林植物又具有農作物特性的物種,特殊性明顯。竹林生長速度很快,材質輕質高強,是四季常青的植物,那么,它在整個生物鏈過程中,是不同時間段可以多級多產出的物種。
森林“四庫”的學習過程中,認識竹林“四庫”的作用和意義,是一個新課題。竹子在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人們熱愛它,伴隨著生活生計,與農業工業的發展有關系。如何發揮我國億畝竹林的作用,我覺得應該在過去對竹林傳統的管理和經營的基礎上,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用新思想新理念在新階段,應該有新格局,在總書記森林“四庫”的基礎上,如何發展竹林的“三生態”效應,就提出了竹林“四庫”,率先提出如何在這些竹產區建立示范區,通過竹林“四庫”示范區的建設,建立示范區的標準體系,讓大家理解和實踐,在其他竹產區推廣和應用,使竹林更好地在鄉村振興、國民經濟、民生發展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您認為,竹林“四庫”示范區運行機制是什么樣的?想請您簡單描述一下。
費本華:首先要研究什么是竹林“四庫”,水庫、糧庫、錢庫和碳庫各自是什么樣的單體狀態,有什么樣的特征,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掌握它們之間的規律性、系統性,充分保持竹林的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的生態效果,然后有效地獲取食物、用材,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是建立理論和運行模式。三是要通過建立示范區的模式。比如,以一個縣為示范區,然后以示范區的形式,在一定的區域一定的面積內,在經營和管理的角度上,如何像商品糧基地、商品林這樣來管理,獲得落地的經驗和經營模式。第三步,將這些變為竹農可操作性的、可以使用的具體技術,和具體的經營規范,或者經營方案,使他們很好地掌握和經營,連年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從理論到實踐,我們對竹林“四庫”示范區已經有了整體了解。我們還想了解的是,竹林“四庫”示范區的建設指標里,包括占權重80%的5個定量指標,和占比20%的定性指標。這一指標構成是基于什么樣的現實產業現狀提出來的?
費本華:竹林“四庫”示范區的概念提出之后,進一步研究示范區的技術指標。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側重概念、內涵,指標體系怎么建,主要是根據過去竹林產業前人積累的經驗,我們初步提出了定量、定性的指標。
下一步,我們想邊示范邊研究。比如說,生態效果、經營效果,如何達到定量指標,每分每秒竹葉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放出多少氧氣,合成多少高分子材料,把它定量的研究出來,竹林自然狀態、可持續經營狀態,合成效果怎么樣,也要定量。通過連年可持續的經營管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合成高分子材料規律性,可能與不進行管理的林分要高出好幾倍,同時竹林始終處于年輕生長的復合體。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一片竹林不僅僅是一個物種,我們要深入研究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每個物種占的比重,物種與物種之間的關系,以此來研究它們之間協同的規律。比如,竹筍、中草藥、食用菌,什么時候采,采多少,它們之間如何搭配,把規律性搞清楚,把這些技術研究出來,變成模型、指標體系、可操作性的經營模式,實地指導生產。比如說,毛竹林中的五年生單株,就應該采伐掉,每年應該采伐多少株,要進行測量,定量的標注出來。比如一畝地要采30株,這30株就需要標記出來,選擇秋季合適時間,及時采伐,這些都需要在指標體系里研究出來。不同的物種,不同的時間段,需要采多少,采過以后怎么撫育、管理……示范區就是要建立這樣的指標系統,從生態、生物多樣性、獲取最多的食物和用材的方面考查定量的關系。同時,做出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協同的模型,變成指標體系,寫成手冊,作為竹農生產經營的指南。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我們也期待這個指南早日出爐!如果建立竹林“四庫”示范區提上發展日程,您認為,示范區在引領竹林產業行業質量標準、創新性方面會有什么樣的助力?
費本華:我國林業領域唯一一個主席職位和秘書處均設在中國的ISO專業技術委員會——國際標準化組織竹藤技術委員會(ISO/TC 296),已經在中國正式運行,目前也已經制定了十幾個國際標準,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
把竹林“四庫”示范區建立起來后,在國際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示范區的建設,比如一產國際標準,二產國際標準,甚至三產的國際標準,在已有的平臺上建立起竹林產業的一二三產的國家標準。一產的復合經營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技術,能夠帶來生態良好、生物多樣性數量平衡,使每畝地經濟價值提升。文章寫的是能夠達到5000元,目前我了解到的江西贛州上猶縣已經做到了一畝地1萬元收入,這就可以寫在示范區里,作為比較高的指標。一畝地能產生1萬元的收入,還能保持生態良好,這對竹林示范區的推廣、應用和發展,在鄉村振興里的發揮作用會很關鍵。
所以,我們在標準方面不斷地探索,通過已有的平臺,示范區在標準和技術方面會有更好的攀升和更大的創新。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費主任,我們了解到,國際竹藤組織是第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獨立的、非營利性政府間國際組織,是唯一一家針對竹和藤這兩種非木質林產品的國際發展機構。那么,您認為,由國際竹藤中心提出竹林“四庫”示范區的構想,具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
費本華:我們今天專訪所處的大院里,一共有兩家單位。一個是國際竹藤組織,是政府間的組織,1997年成立的,它的意義非常重要,是第一個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組織,今年已經25周年,我們還會做一個25周年的總結。20周年時,習總書記專門向國際竹藤組織致賀信。25周年也在籌備。國際竹藤組織不僅為國際竹藤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為中國竹藤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國竹產業引領世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0年,原國家林業部聯合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正式批準成立了國際竹藤中心,作為當時林業部的一個科研事業單位。國際竹藤中心引領竹藤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竹產業的發展,到今年也已經21年,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森林“四庫”的基礎上,我們以竹林“四庫”上率先進行實踐。實踐的主要抓手,就是在典型的竹產區,在“竹子之鄉”建立竹林“四庫”示范區,我想,有中心二十幾年的基礎,還有比較好的科研經驗,通過“四庫”示范區的實施,使竹產業由過去傳統產業變為現代化產業,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把小產業做成大產業,把一根竹子做成大文章,是很好的抓手,一定會發揮很好的作用。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聽了費主任對兩個組織的介紹,我們對歷史有了解,對現實也有指導意義。竹林經濟涉及第一、二、三產業。我們想進一步了解的是,中國目前的竹藤產業現狀是什么樣的?在國際上又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費本華:中國竹產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特別是在林草產業的發展中,是一個很好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像油茶、木本糧油等方面產業相比,竹產業的發展更有特色,也很有意義。
竹子這個植物,是一次性種植永續利用,投入少、撫育簡單,不用第二年第三年再去制種、耕地、播種,前期投入、過程管理成本很低,生長出來產品物美價廉,林下食物是綠色的,沒有農藥化肥,而且產量也還不錯。
這些是竹產業在經濟發展、民生、鄉村振興等方面,特別是在踐行“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方面,金山銀山做得好,如何使得綠水青山做得更好,來促進相互發展,達到生態環境好,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好的局面,對整個產業發展和民生福祉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國際層面,我國的竹科技、竹資源的利用,都走在世界前列。通過國際交流,國際竹藤組織、國際竹藤標準化組織等方面的研究,貿易方面的合作,把中國的竹技術、竹經驗,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輸送,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國際方面的影響。
同時,我們在人才培養培訓方面,也初步統計出一個數據,給100多個國家培養了八千多人次的國際竹產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竹林產業在貿易、科技、培訓等方面的國際影響力,給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國家10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竹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以及在落實雙碳、以竹代塑+的時代背景下,先說現實:國際竹藤中心的發展具備什么的優勢,還存在什么樣的提升空間?再說未來:中心在竹藤產業方面有哪些短期目標和長遠規劃?
費本華:10部門《意見》的發布,體現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對竹產業的高度重視。《意見》是在國家林草局的指導下,由國際竹藤中心牽頭,聯合了多家科研單位、高校,以及企業界的專家,經過近三年的時間完成的,于2021年的11月份正式發布。
10部門《意見》的發布,對竹產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發展里程碑。里面有很多創新。比如說,如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如何做到竹材倉儲,過去我們提糧食倉儲、石油倉儲、鋼鐵倉儲,現在我們提出竹材的倉儲,也在今年上半年,各主要竹產區正在發展竹材倉儲的產業鏈;結合塑料污染的問題,我們也提到了如何在新形勢下解決民生環境問題;在“以竹代塑”方面,也做了早期的研究和規劃,在電廠冷卻塔竹材填料、竹纏繞管道代替塑料管道、吸管刀叉勺吸管代替日用品里面的塑料產品等研發,這些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做了初期研發工作,并且一部分產品已經在批量生產。國際竹藤中心還是起到了重要擔當作用,很務實地去完成國家的戰略和計劃。
短期內,我們要揭榜掛帥國家林草局的重點項目,目前竹產業產能相對比較低,還有一些“卡脖子”技術,還有一些規模小、產能低、產業相對比較分散,如何建立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構想,使竹子的產能產量,能和農業一樣健康發展,我們希望這個目標能夠實現。
從長遠來看,這么多竹資源,現在一億畝,每年以3%的面積在增長,甚至發展得快一些,增長速度會更快。竹林不占農地,可以把林地充分利用起來,我們的奮斗目標,就是通過良好的經營,使每畝竹林每年有1萬元的經濟效益。第一,使竹林達到良好的生態生物多樣性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模式,讓竹農連年按照模式進行經營,長達二十年燒制五十年,使鄉村環境生態良好,生物多樣性良好,民生良好,一畝地能獲得1萬元的收入。第二,就是二產加工得更好,采下的竹材使用生命周期更長,一方面為居室環境提供很好的產品,再生材料在居室環境里面用量非常多,同時使產品的生命周期更長,比如說,竹材采下來以后再到竹產品的使用過程中,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整個生命周期能夠達到兩百年。這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使竹材這樣的的高分子材料不僅對生活提供好的制品,制品的使用和標準材的倉儲,可以使二氧化碳在這種高分子材料中封存得時間更長,對“雙碳”的意義也非常大。對竹材的連年輸出、使用、保存、積累,比如說,積累二十年,或更長時間,以產品的形式,比如竹家具另一個身份就是能源,通過這種形式也對國家能源戰略起到作用,做到再生材料的儲備,它是高分子,一旦降解,就是小分子能源產品。
所以,從長遠來說,單產達到1萬元的產值,二產使用過程中延長生命周期,竹子的使用中,“大材大用、中材中用、小材小用”,循環利用,能達到200年。這雖然是奮斗目標,但如果有意識地去做,讓消費者養成這種習慣,我相信是能夠達到的,為我國的木材安全、能源安全、“雙碳”達標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們也為這個目標制定了長期計劃。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好的,我們也十分期待。談完產業和中心,最后一個問題,想問問您個人,作為中心主任,您認為,從事的竹藤產業和擔任國際組織的領頭人,給您什么樣的收獲和人生財富?
費本華:第一,我非常熱愛這個行業,也非常熱愛這份工作,從內心來說,我是充滿無限的熱情和無限的動力來做這件事。第二,這個方向不僅是解決民生解決很多社會問題,特別是再生資源如何有效使用,為保護地球,為地球上生活的人們造福,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會用我畢生的精力來把這件公益事業做下去。
對事業的熱愛和奮斗,也讓我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科研成果,獲得了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果,特別是培養了一大批博士、碩士、本科生,還有一些技術人員,是無限欣慰的收獲,我非常滿足和欣慰,我不僅自己做好,也在積極影響我的團隊和學生們努力做,一直持續做下去,以最高的標準奉獻竹科技。
《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感謝費主任接受《中國質量萬里行》的獨家專訪,期待竹林“四庫”示范區早日落地,也期待竹藤產業在中心的引領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