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質量新聞盤點: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2條舉措
2023-09-25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過去的一周里(2023年9月18日——9月2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及地方市場監管局發布了許多跟企業和消費者息息相關的政策。
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我國質量領域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第五屆候選名單已經確定,正在公示。按照《中國質量獎管理辦法》規定,經第五屆中國質量獎評審分委員會投票表決,89家組織、6名個人進入第五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候選名單,其中32家組織進入第五屆中國質量獎候選名單。
9月2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中英文《中國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年度報告(2022)》,從工作綜述、執法成效、法治建設、典型案例、地方工作和大事記六個部分,全面展現了2022年我國反不正當競爭工作成效。
9月22日,以“制造強國 質量為先”為主題的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全國“質量月”活動(安徽專場)——“質量基礎設施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話會在合肥舉辦。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展月餅專項監督抽檢,采取現場抽樣和網絡抽樣方式在全國隨機抽取月餅樣品400批次,發現6批次樣品不合格,分別是3批次微生物污染、2批次食品添加劑超限量使用和1批次質量指標不達標。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2條舉措
9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正式發布《市場監管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這是7月1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出臺以來,市場監管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出臺的制度舉措,對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依法規范和引導民營資本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條舉措聚焦五個方面,落實《意見》部署要求,回應了民營經濟各類關切:一是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強化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反壟斷執法,完善社會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修復機制。二是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健全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信用評級和評價體系。完善支持政策直達快享機制。三是強化民營經濟發展法治保障。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監管執法體系,杜絕選擇性執法,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四是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標準制定,計量服務中小企業。依法規范和引導民營資本健康發展,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五是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及時推廣經驗做法,加大宣傳。
這些燃氣用產品不合格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組織2023年第一批燃氣用相關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
本次對家用燃氣灶、燃氣用具連接用軟管、瓶裝液化石油氣調壓器等3種燃氣用相關產品開展抽查,共抽查檢驗332批次產品,涉及322家生產單位、268家銷售單位,發現不合格產品60批次,其中家用燃氣灶56批次、燃氣用具連接用軟管3批次、瓶裝液化石油氣調壓器1批次。
本次跟蹤抽查到上次抽查不合格生產單位11家,其中有4家生產單位產品仍不合格。
抽查結果分析:(一)家用燃氣灶。本次在廣東、浙江、重慶等20個省份的246家銷售單位進行抽查,共抽查300批次產品,涉及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12個省份的290家生產單位。抽查發現56批次產品不合格,其中6批次產品涉嫌假冒,已交由屬地市場監管部門處理。
(二)燃氣用具連接用軟管。本次在浙江、安徽、江蘇、上海等4個省(市)22家銷售單位進行抽查,共抽查22批次產品,涉及浙江、上海、廣東、安徽等6個省份的22家生產單位。抽查發現3批次產品不合格,其中1批次產品涉嫌假冒,已交由屬地市場監管部門處理。
(三)瓶裝液化石油氣調壓器。本次在生產領域抽查廣東、浙江、上海3個省份10家生產單位的10批次產品,發現1批次產品不合格。重點對瓶裝液化石油氣調壓器的進氣口連接和尺寸、出氣口連接和尺寸、過流切斷安全裝置、氣密性、關閉壓力、出口壓力等6個項目進行檢驗,均為安全項目。不合格項目為出口壓力。
《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生鮮食用農產品》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2023年第10號國家標準公告,《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生鮮食用農產品》(GB 43284-2023)強制性國家標準發布。該標準由農業農村部組織起草,將于2024年4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將為強化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引導生鮮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適度合理包裝、規范市場監管提供執法依據和基礎支撐。
該標準明確了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產品和蛋等五大類生鮮食用農產品是否過度包裝的技術指標和判定方法。主要技術指標包括三方面:一是針對不同類別和不同銷售包裝重量的生鮮食用農產品設置了10%—25%包裝空隙率上限。二是規定蔬菜(包含食用菌)和蛋不超過3層包裝,水果、畜禽肉、水產品不超過4層包裝。三是明確生鮮食用農產品包裝成本與銷售價格的比率不超過20%,對銷售價格在100元以上的草莓、櫻桃、楊梅、枇杷、畜禽肉、水產品和蛋加嚴至不超過15%。為避免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或產生新的資源浪費,該標準設置了6個月的實施過渡期,并規定“實施之日前生產或進口的生鮮食用農產品可銷售至保質期結束”。實施后,生產經營主體應按照該標準要求,對生鮮食用農產品銷售包裝進行合規性設計。
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全面推進標準宣貫實施,開展監管執法,引導生鮮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盡快開展對標達標自評、合理選用包材、規范包裝設計。同時,倡導消費者自覺踐行綠色消費理念,不選購過度包裝的生鮮食用農產品。
陜西公布首批創建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名單
9月18日,陜西省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創建大會在武功縣召開。
本次會議主題是“規范網絡市場促發展 創新數字經濟求突破”,旨在深入開展陜西省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創建,創新數字經濟發展、規范網絡市場競爭秩序、優化網絡市場營商環境,打造一批網絡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的新高地。
會議公布了陜西省首批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創建單位名單,武功縣、柞水縣和西安國際港務區代表首批示范區創建單位作交流發言。
浙江籌建首家知識產權投行
浙江省首個知識產權投行——西湖知識產權投行近日發起籌建,該投行將主要圍繞知識產權無形資產,開展資產收儲、運營許可、供需匹配及投融資等基礎服務。
杭州市西湖區市場監管局(區知識產權局)、紫金港科技城管委會、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大控股集團、杭州西湖區科創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首批發起單位簽署籌建合約。
據介紹,知識產權投行是以類似儲蓄的方式,吸收各類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成果,放入自有的專利技術儲備池,同時尋找合適的對象將專利以許可、二次研發、共同投資等方式共同推動實施,并最終釋放專利價值取得回報。
在籌建協議簽約當天,西湖知識產權投行還與專利持有人簽署專利收儲協議,首批收儲運營專利共計4171件,總價值2.6億元,平均單件專利交易價格約6.3萬元,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3428件,占發明專利總數的比例近87%。
2023年廣西有機產品認證宣傳周活動啟動
9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聯合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在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行2023年廣西有機產品認證宣傳周啟動儀式。宣傳周活動圍繞“有機產品認證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進一步普及綠色產品認證相關知識,全面提升質量認證服務供給水平,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和效益效率。
近年來,南寧市市場監管局聚焦地方特色,堅持以有機產品認證為抓手,圍繞茉莉花、蠶業、火龍果、香米、甜玉米、山茶油等地方特色產業,推動有機產品認證逐年增長和有機產品增加供給,強化有機產品認證有效性監管,促進全市有機產品認證結果廣泛采信。截至今年8月,南寧市共有37家企業(組織)開展有機產品認證活動,持有有機產品認證(包括轉換認證)證書66張;建成上林縣、橫州市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2個。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