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誤險淪為“套路險”?業內人士:不同產品起賠標準不一致
2023-11-28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近期,關于購買飛機延誤險卻只能獲賠代金券的討論引發關注。
據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在旅游平臺上購買機票和“航班延誤險”后,遇到了飛機延誤的情況,但后續理賠方式令其感到不滿——原因是平臺只賠付了代金券,并限制后續只能本人使用。
(消費者收到的延誤險賠付短信)
真金白銀購買的“航班延誤險”獲賠代金券是否合理?消費者應當如何挑選合適的延誤保障產品購買?記者采訪到相關業內人士,解密延誤險背后的門道。
買延誤險只賠代金券?實測平臺險種和賠付標準存差異
今年中秋國慶期間,全家出行的陳先生在購買由珠海往返北京的機票時,同時購買了飛機延誤險。
此后陳先生一家當日乘坐的航班出現延誤,在陳先生看來,既然買了飛機延誤險,就理應有飛機延誤的賠付款。然而,陳先生卻只收到某平臺的200元機票優惠券。因此他認為不合理,“產品約等于白買”。
“延誤險”究竟是如何被選購的?記者試著在網絡檢索多個訂票平臺,發現旅游平臺在機票下單頁面均有飛行相關保障產品可購買。不過,保險險種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App可以單獨選購航空延誤險,而有App則并沒有單獨的延誤險銷售,僅有不同保額的航意航延組合險、或者單獨的航空意外險可購買。
(不同旅游平臺的航空險產品有不同的賠付標準)
此外,賠付標準也不一致,比如有的平臺對于延誤區間的劃分更為細致,延誤半小時就有代金券補償,而在有的平臺,賠付均為直接的現金賠付,但延誤2小時以上才達到起賠標準。
相同的是,在各家產品說明中可以看到,大多都標出了不同延誤時長對應的賠付標準。以某平臺的航意航延組合險來看,延誤時長較短是代金券賠付,一定時長以上則為現金賠付。
如此看來,涉及航班延誤的保障產品種類繁多,賠付標準和賠付方式均有不同,無怪乎用戶對之產生誤解,同時也產生購買延誤險之后,只要延誤都會賠付現金的印象。
普通乘客吐槽、資深飛友卻必買?業內:延誤時長不同賠付差別大
以前面案例中的平臺為例,如果延誤時長較短就是代金券賠付,普通用戶吐槽的延誤險就只能淪為“雞肋”嗎?
記者也采訪到一位商旅出行較多的資深飛友,他卻表示,每次出行都會購買組合險產品。“因為旅游平臺的產品劃分更細,有的起飛晚10分鐘就賠付機票優惠券,可以下次使用。要知道在京滬等商務熱門航線之中,延誤的情況非常普遍,獲賠優惠券是大概率的事件。”
(記者查看同一平臺,看到也有不同保額的保險產品供選擇)
當然,對于相關投訴中的消費者可能并不這么看待,優惠券只能限制本人的下一次飛行使用,而不少人認為自己并不會頻繁乘坐飛機。針對于此,消費者該如何因需選購產品?
一位民航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出行前在購買涉及延誤相關保險時,首先要注意保險具體的保障內容,包括延誤起賠點、賠付方式及投保時間限制等。此外,如果是非自動理賠還需注意理賠時效要求。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在銷售過程中,保險公司和相關平臺也應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全面、準確的信息,將保險范圍、賠付標準等明確告知消費者。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