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了解有機農業
2024-05-25 中國質量萬里行 12981次
——訪南京農業大學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研究所原所長和文龍
近些年,伴隨著有機市場的逐漸發展,有機已融入人們生產、消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和思維方式。
當下,中國消費者對有機概念的認知不足和不信任仍是影響有機產品銷售快速起量的關鍵因素。
圖:南京農業大學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研究所原所長和文龍
如何幫助消費者正確地認識和了解有機農業,針對有機農業里的相關問題,《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采訪了南京農業大學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研究所原所長和文龍。
記者:發展有機農業的意義在哪里?
和文龍:
有機農業起源與中國傳統農業優良經驗的總結密切相關,1909年美國農業部土壤管理所所長、土壤學家富蘭克林·金 (F.H.King)途經日本、朝鮮,來到中國,主要考察了中國的傳統農業,于1911著成《四千年農夫》。他在該書中總結了中國四千年地力長盛不衰的經驗,認為中國傳統農業長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農場廢棄物堆積漚制成肥料還田培養地力等。《四千年農夫》奠定了有機農業的實踐基礎,由此開啟了有機農業1.0時代,即傳統農業優良經驗的總結時代,并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有機農業的形成。
我國把有機農業定義為:遵照特定的生產原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在大眾看來,普遍認為有機農業重要的是其安全性,但其內在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農業的出現,其實也是對過去石油化學農業的反思。
早在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原環境保護部會同原國土資源部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在2014年4月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不同于工業廢水一般會有固定排放的方式,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難度要大得很多。
現在來看,發展有機農業一方面,能更好地修復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產品選擇,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購買有機或者非有機的產品。
記者:目前國內有機產品在標準化執行方面的情況怎么樣?
和文龍:
有機農業有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方法,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供種養循環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重視傳統農業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應用。因此,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以農業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流派,并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替代農業”。
中國有機農業認證標準《有機產品 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于2005年首次頒布,并于2011和2019年進行了兩次修訂。該標準由生產、加工、標識與銷售、管理體系等部分組成,認證范圍是生產過程、產品和生產場所,管理體系審核和認證標識驗證等,保證了有機農業認證的有效性。
2022年共有86家認證機構依據國家標準《有機產品 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和《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進行有機產品認證并發放證書。同時,《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規范了中國有機農業的認證程序,保證了認證在相似的情況下得到相似的結果。
在現有有機農業標準執行上,各地的實際情況仍存在一定差異化,比如,在產品檢測上,此前重復檢測的情況比較多,還有在實際認證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到產品種類、生產模式、地理分布和生產季節等因素進行風險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確定對農戶抽樣檢查的數量和樣本等。
在《有機產品 生產、加工、標識與管理體系要求》(GB/T 19630-2019)出臺之后,近些年的有機企業也逐漸在標準化的引領下走向規范。
記者:消費者如何從眾多的產品中挑選出真正的有機產品?
和文龍:
2012年,我國建立了“一品一碼”的17位有機碼管理制度,獲證產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必須使用有機碼,企業在申請有機標志和有機碼時必須詳細寫明其將銷售的產品名稱及產量,并通過認證機構在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報備。
自2022年6月30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新版《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編號規則》和《有機產品認證機構編碼規則》公告中,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編碼由原來的17位變為18位,變更的部分即認證機構代碼,由原來的3位變成了4位。消費者可以根據18位的有機碼進行判斷是否是真的有機產品。
此外,消費者在購買有機產品的時候,通常會存在一定的誤區,就是只要是有機產品,就覺得在質量上都大抵相同,其實有機產品之間也存在差異化。舉個例子,比如大家參加百米跑步,只要在15秒以內都算合格,那么不管是13秒、14秒都算合格。消費者通常會認為有機產品是跑得最快的那個,但其實只要符合有機產品合格的評定標準即可。
通常下,如果消費者選購一些有機產品時,如果不了解,更多還是選擇信賴的品牌,這跟購買其他產品其實都類似。如果是經常購買有機產品的消費者,細心一點兒的消費者也會從產品的口味等方面進行對比,找出合適的產品。
記者:目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從消費者關注的有機食品的價格來說,會不會降下來?
和文龍: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我國有機農業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特別是在種植業和養殖加工技術上,形成較好的體系。目前遇到的更多挑戰是在有機產品的推廣上,如何健全有機產品的推廣體系,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給予支持。
很多生產者和從業者也會在過程里碰到很多實際的問題,比如在一些具體檢測上存在差異化;在建設有機農場時,如何給農戶一些有機農業的相關指導也缺乏標準化的規范流程。
消費者認為市場上有機產品價格昂貴,而且信任感沒有那么足。這里面其實包含了對環境成本的價格,考慮到目前我國的人均有機產品的消費能力,有機食品更多的是給部分消費人群提供了一種選擇,而消費者愿不愿意支付環境成本,其實仍需要長時間地去慢慢地接受這種消費理念和環保觀念。隨著我國有機農業技術的發展,未來,相信“優質優價”的有機產品會更多。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