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檢驗檢測科技發展 支撐食品安全監管
2024-10-02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9月27日,在“壓實‘兩個責任’共享食品安全”主題論壇活動上,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峰發表了“檢驗檢測科技發展支撐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題演講。
張峰表示,食品安全科技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家實驗室和基準實驗室的建設亟待加強,二是食品安全裝備水平亟待提高,三是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及標準瓶頸亟需突破。
張峰介紹,2023年3月,藥品監管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已經批準建設,食品安全監管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還亟待建設。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分別建設了食品農產品檢測監測相關的基準實驗室或參考實驗室,市場監管總局目前也在積極推動建設。
為了更好地解決檢驗檢測中遇到的瓶頸問題,食品安全裝備水平亟待提高。張峰表示,當下,提升裝備水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高精尖檢測裝備亟待補充、實驗室智慧化水平亟待提高、東西部實驗室裝備亟待平衡,以及老舊裝備更新速度亟待加快。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以及標準各方面的瓶頸,需要進一步突破。在風險評估領域,評估的周期長、成本高,需要開展快速的應急評估技術的研究。在風險預警方面,時效性和精度還滿足不了要求。在安全控制領域,一些新業態上,比如細胞肉等食品上,如何進行安全控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發。
此外,張峰表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包括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生產經營規范以及檢驗方法及規程,同時他也介紹了標準體系遇到的挑戰。張峰表示,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78項食品補充檢驗方法標準、49項食品快速檢測方法標準,在食品安全“兩個責任”落實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監管總局今年1月印發了《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錄管理規定》,5月,印發了《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錄工作規范》。伴隨著檢測技術不斷進步,這些規定規范都為食品安全標準的質量提升提供強大引擎,包括未知風險的偵查技術,過程風險溯源技術,可視化精準檢測技術和實時檢測技術等。
當前,新技術已經極大提升了監管的技術能力。張峰稱,一是未知風險物質的質譜偵查技術。他進一步解釋,“我們闡明了各結構類型有害物的質譜裂解規律,篩選出了裂解標志物,建立了以裂解標志物為目標的未知有害物偵查技術,從已知風險的檢測擴展到未知風險的偵查,提升未知風險的監管能力。該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二是有害物溯源技術,通過同位素質譜溯源技術,或者集成化學計量學和各種光譜的溯源技術,就能判斷食品安全風險的來源,并有針對性地研發控制方法。
三是質譜成像檢測技術,例如,利用質譜成像的檢測技術。通過質譜成像,可以檢測有害物在食品中含量水平的分布。以獸藥為例,還可以進行代謝動力學模型的構建,通過此模型為其合理地制定獸藥的休藥期,以及為動物源性食品的不同器官組織的限量標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食品安全實時質譜儀。張峰說道:“我們研制了高特異性的新材料,集成到質譜電離源上,開發出高選擇性質譜電離源,研發出實時質譜儀,從實驗室精準檢測向現場快速精準檢測方向發展,通過新方法,檢測時長實現從小時到秒的跨越。”
展望未來,張峰表示,隨著檢測技術持續創新,食品安全檢測及監管會朝著更加精準、可溯源、可視化、實時的方向發展。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