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過2015,進入2016。過去的一年,對很多人來說,是變化最快的一年,是調整最大的一年,也思考最多的一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城市工作會議,一系列深化、促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不斷出臺,很多關鍵詞讓我們耳熟能詳,“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一方面傳統產業、低端制造業舉步維艱,另一方面高端制造業、高科技產業高歌猛進,在國際市場攻城拔寨,開疆破土。
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你看不清楚,就想不明白,你想不明白,就干不出來。眼看著鋼鐵水泥都白菜價了,華為手機在歐洲的價格卻已經超過了三星。再有某某外資企業撤離中國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而剛剛出爐的中國2015年實際利用外資數據是超過1200億美金,同比增長接近7%。霧霾貌似越來越嚴重了,中國高鐵在印尼的項目剛剛開工了,打敗了日本人。中國核電的“華龍一號”,已經是世界先進水平。人民幣加入了特別提款權(SDR),亞投行也開業了。在這里我想引用毛澤東主席的一段講話,“現在我們的隊伍里面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而是本領恐慌”。2015年中國人僅僅去日本消費就是800億美金,同比增長了100%,不是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不夠,也不是大家不愛國,是我們的產品質量還不夠高。
毋庸置疑,我們實實在在地進入了質量時代,從國家層面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環境質量、發展質量”,到企業層面的“質量文化、質量創新、質量方法、質量控制、質量發展”,到個人層面的“學習質量、生活質量、工作質量”,唯有“站在高處、想在遠處、干在實處”才是硬道理。下面我就企業層面的質量發展問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12個字的感悟,供大家品鑒。
站在高處
佛家告訴人們要用三只眼睛看世界,分別觀察過去、現在和未來。站在高處就是要求我們睜開那只觀察未來的眼睛。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中國歷史上數個朝代引領世界,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等都是世界各國爭相購買的產品,象征著權貴、時尚與奢華。然而,中國近代的悲慘歷史,改朝換代,戰亂與紛爭,讓中國超過百年歷史的企業寥寥無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勵精圖治,砥礪前行,重新崛起,從每年增加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里中國企業的數量增加可見一斑。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要求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定位,要想提高產品質量,必須從企業定位、企業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管理、過程管理、改進與創新等方面構建系統的質量競爭能力,以全球視野,藉本土優勢,瞄準世界頂尖企業,攻堅克難,厚積薄發,以登高望遠立鴻鵠之志,憑腳踏實地書壯麗藍圖。
過去一年諸多改革發展的關鍵詞,其中“供給側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的,其內涵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拋開宣傳的繁文冗句,我認為供給側改革代表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市場經濟的重新認識,即企業要通過供給的改變主動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企業要做的核心就是產品升級,質量升級,否則企業不可能可持續發展,無法建立未來的競爭力。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都以為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因此,消費者需要什么,企業就生產什么。其結果必然是陷入行業惡性競爭,最后利潤比刀片都薄。究其原因,就在于企業決策者只看到過去和現在。因此,供給側改革對企業是一種啟示: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層面,而是要通過自己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挖掘消費者內心潛在的需求,從而獲得引領市場的能力。須知成功的企業永遠關注明天。
想在遠處
詩人歌手高曉松說過:生活不只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人生如此,企業也是如此。那么企業的遠方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愿景,愿景無論為何,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愿景是企業在未來期望達到的狀態,戰略則是實現未來期望的路徑。如果企業沒有愿景,那戰略就沒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令我感到遺憾的是:很多企業在做戰略的時候,對愿景的描述只字未提,抑或是只言片語、蒼白無力,自己都不信,如何取信于顧客,更不可能取信于未來。那么愿景對企業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我想從我的兩段人生經歷來探討這個話題。
第一段經歷是我曾經長期擔任各種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質量獎評審員,質量獎評審的標準叫《卓越績效模式》,它是根據全球成功企業的經驗總結而成的,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卓越績效模式中,被放在企業各項工作第一位的并不是戰略,而是領導。而在領導模塊中,第一條就是如何確定組織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可見在那些世界頂尖企業看來,確立以愿景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頭等大事。我認為這背后的邏輯是,企業是由千千萬萬的個體構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沒有一個愿景能讓大家達成共識,那么企業必將人心不齊,多大的家業也維系不住。企業愿景是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長期目標與藍圖,愿景的不清晰讓人想不清楚未來,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沒有文化就如同人沒有靈魂,于行尸走肉無二,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第二段經歷是我2008年曾赴新加坡學習《領越領導力》。
這門課程是兩個美國教授詹姆斯·庫澤斯和巴里·波斯納在35年調研基礎上開發的課程,這兩個美國人把領導力概況為五個基本行為的結果,其中一個叫共啟愿景。在學習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些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愿景可以創造奇跡”。那么什么樣的愿景能讓人看得見、摸得著呢?我認為這樣的愿景必須包含五個要素:理想、形象、獨特、面向未來、共同利益。這些年隨著企業文化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企業制定了自己的愿景,但這些高大上的愿景都或多或少缺少這五個要素。這樣的愿景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被人們淡忘了。所有的人以愿景為指引,無論是高管,還是工人,都會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不斷打磨企業的管理與產品細節,方能基業長青。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過: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希望。想在遠處就是為企業確立一個清晰、偉大的愿景,為企業平添一份精神財富。如果愿景不清晰,那么戰略就成立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如果愿景不偉大,那就無法激起人們高貴的動機,并為之奮斗。而那些沒有愿景的企業充其量就是個草臺班子,所謂戰略也不過是做給人看的表面文章。
干在實處
如果愿景是為了仰望星空,那么實干就是為了腳踏實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戰略質量不高,或者方向錯誤,執行力越強的公司死得越快。因此衡量企業發展質量的好壞,重要的是進行戰略質量評估。西方戰略講究的是邏輯嚴謹,數據清晰,流程順暢,東方戰略講究的是順勢而為,謀定后動,守正出奇,中國企業的戰略,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合璧而集大成。成功的企業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戰略,有一個好的戰略未必成為成功的企業。從我接觸過的一些企業看,其戰略要么沒有落地措施,要么落地措施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切中要害。以我多年的經驗和對當前形勢的思考,我認為企業在戰略落地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種“外塑形象,內促管理”的有效工具,能極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但從我國企業的現實看,企業文化存在“通而泛”、“浮而虛”、“松而散”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各種“假大空”的套話。究其原因在于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少數領導和專家閉門造車的結果。在企業文化中有句名言:好的企業文化來自發現與對話。要做好企業文化就必須走全員參與的道路,通過認證梳理達成上下一致的共識,并以制度的形式對共識進行固化和落地。
企業的發展質量,關鍵取決于戰略的執行,戰略執行的質量取決于文化的認同。因此,企業轉型,提升發展質量必須進行文化的重塑,以文化引領企業的戰略落地。
人力資源
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但從國內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看,整體上仍停留在人事管理階段。在許多員工眼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既不懂專業技術,也不懂管理知識,只會被動地執行上級命令,工作僅僅只是招聘、檔案、組織培訓、薪資等事務性活。這種管理水平遠遠無法滿足戰略的需要。究其原因,在于領導層對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意識的欠缺。在企業的職能戰略中,應當將人力資源放在首要位置。以人的能力素質為核心,將企業戰略對人的要求和組織對人力資源的開發相匹配,建立能服務與企業戰略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統一思想,把培養人作為企業的重要工作,做好簡單的事情,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比如培訓工作,可以引入E-learning系統,可以用行動學習來加強戰略落地,提升培訓質量。
過去30年,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未來我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們只有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才能干好。開啟質量時代,我們必須站在高處、想在遠處、干在實處,才能不辜負這個時代,不辜負我們的大好年華,提升質量,有所作為,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北京大學朗潤基金會副秘書長,《領導力概述TM》課程高級培訓師,《領越領導力》課程培訓師。全國質量獎評審委員及評審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