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兩會”上,供給側改革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與以往的經濟改革不同,這次改革將重點放在了企業身上。
來自今年兩會代表的聲音
廣東要敢于在歐美市場參與競爭,產品要瞄準高消費人群,與各國商品比拼。這不僅能把中國制造品牌打出去,也能倒逼產品質量和標準升級,早日邁向中高端水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如是說
今年乃至整個“十三五”,質檢部門將和兄弟部門一起,大力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抓住消費者普遍關心的重點消費品,如空氣凈化器、電飯煲、智能馬桶蓋、智能手機、兒童玩具、嬰幼兒童裝、廚具、家具等,打一場消費品質量提升的攻堅戰。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著力推進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倒逼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
“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兩者是相互聯系的,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使每一個人都滿意、都喜愛,這樣品牌才能建立起來。”“創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優質,另外要有創新精神,使它能夠更符合市場需求,特別是潛在的需求”。
——科技部部長萬鋼
質量是經濟效益的重要立足點,推動質量升級是發展壯大制造業的國際通行做法。中國制造的瓶頸在質量,突破口也在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蒲長城
供給側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產品的品質。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就是提升產品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華為集團創始人、總裁任正非
春節期間,我在日本街道看到,全部是中國人在購物,在韓國、美國、歐洲也是這種情況,我們為什么要到全球去買,本質上還是供給的質量不夠好。所以我提倡新國貨運動,提升國貨的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長雷軍
供給超過需求市場出現“三高”
從以上重量級代表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非常重視質量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對此我非常認同。當然這并非因為他們是“大人物”,而是我基于多年工作經驗而思考的結果。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的基本特點是物資供應緊張,人民群眾基本的衣食住行保障都比較困難。這種特點在市場上表現為需求大于供給,企業只要能把產品生產出來就能賣得出去。因此,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大生產要素的投入以換取更大的產能,并投向市場。這種狀況反映到經濟發展上就是GDP的高速增長,而驅動GDP高速增長的動力就是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為代表的生產要素的投入。
然而,當所有企業都拼命提升產能后,整個市場的供給就會超過需求。此時,價格下跌、銷售乏力就成為企業面臨的新困境。一方面,企業發展需要擴大生產;另一方面,大家都擴大生產后,誰也發展不了。于是乎整個經濟就陷入了一種“集體悖論”。這種“集體悖論”
在經濟生活中的集中表現為“高產能”、“高庫存”和“高杠桿”。
那么如何跳出這種“集體悖論”呢?如果我們仔細回顧一下產生“集體悖論”的邏輯鏈條,就不難發現這一“集體悖論”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即“企業的發展建立在要素的投入產出之上”。因此,只要我們放棄這一假設,就能跳出這個“集體悖論”。但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就要面對一個新的問題:企業的發展如果不依靠要素的投入產出,那應該依靠什么?
我認為答案是質量。首先,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人民群眾將不再只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而是更加看重吃得好、穿得漂亮。
但要“吃得好”、“穿得漂亮”就需要企業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只有“量”而沒有“質”是不行的。其次,從企業競爭的角度看,質量是一種提升附加值的競爭要素。特別是在充斥著大量同質化商品的市場中,質量好的產品更能脫穎而出,獲得更高的支付意愿。再者,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看,其大多經歷過從擴大生產規模到提升產品質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功轉型的企業大都獲得了長足發展。
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的指向是提振企業的經營狀況,造成企業經營狀況普遍不佳的原因是傳統增長模式導致的“集體悖論”,而突破“集體悖論”的關鍵是建立以質量為核心的增長模式。因此,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質量,企業應將質量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話雖如此,但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很多企業都提出了“質量就是生命”之類的口號,也采用了很多質量管理的措施,可這些企業并未獲得其所期望的發展。那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認為核心在于這些企業并未認識到質量的真正內涵。
從質量內涵入手實踐供給側改革
質量管理大師克勞士比認為:質量就是滿足要求!也就是說,只要企業產品能滿足利益相關方的要求,這個產品就是質量合格。
因此,如果企業要將質量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抓手,那么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明確需要滿足要求的群體。ISO9000體系認為:顧客是企業價值增長的來源,企業應首先滿足顧客的要求。但企業要可持續發展光有顧客還不夠,還必須與其所在的環境友好相處。對此,卓越績效模式這種更先進的質量管理標準認為:企業質量應該滿足股東、顧客、供應商、員工和社會五大相關方的要求。
其次是對要求進行識別和細化。五大相關方的要求是不同的,股東希望投資得到回報、顧客希望產品物美價廉、供應商希望采購條件合理、員工希望獲得收入和能力的增長、社會希望企業承擔責任。企業需要對不同相關方的要求進行識別并細化,并使之成為需要去實現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企業應該確定要求滿足的優先次序。對服務業而言,顧客的體驗決定了產品的性質,但其運作過程對資源環境消耗較少,因此服務業需要優先滿足顧客的要求,而對來自社會的資源環境要求可以適當靠后。但對化工業而言,其產品功效大同小異,顧客的感知差異不明顯,但其生產過程的污染卻很嚴重,因此化工業需要優先考慮社會的要求,而非簡單的顧客至上。
最后,企業就應根據要求滿足的優先次序設計產品和服務。
總之,對企業質量提升的難點不在于技術和方法,而是識別質量相關的各種要求。做好了這一點,質量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供給側改革看似挑戰重重,但只要抓住了質量這個關鍵,企業就能從容應對當下的挑戰,站上時代的潮頭。祝愿所有有志于提升質量的企業基業長青!
作者簡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北京大學朗潤基金會副秘書長,《領導力概述TM》課程高級培訓師,《領越領導力》課程培訓師。全國質量獎評審委員及評審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