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 3月11日消息,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微博)3月10日在京接受媒體群訪時,就微信商業化、互聯網企業國際化、微信與移動QQ的關系、互聯網金融、騰訊電商、自主創新等話題進行了解讀。以下是其精彩觀點,特此刊出以饗網友。
關于微信商業化
馬化騰指出,海外其他同類產品比微信早大半年時間,在增值服務尤其是移動社交、游戲方面,是比較清晰的商業模式。騰訊目前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務必是體驗比較好才會正式對外發布。另外,騰訊希望搭建一個開放平臺,能夠跟其他各類開發商合作,給用戶提供更多的內容。像對O2O、微團購的嘗試。
總的來說,騰訊更希望成為一個平臺,而不要說自己去把某一個行業做得太深。最近也有很多好的手機應用,像手機打車、微信賣書,以及基于微信的電商或文學網站,作者不一定依賴于其他現在的網絡文學網站,作者可通過微信直接面向用戶和訂戶,用戶想看下一段內容,只要愿意付費,作者就可寫給用戶并直接送達給用戶。這樣,微信就成了內容制造者和終端用戶的一個橋梁。
馬化騰表示,時下興起的自媒體,在內容里直接賣廣告,廣告直接跟著文章走,這都是微信之前沒有想過的一些新的模式。騰訊更希望構造一個這樣的通道和一個平臺,能連接很多的商業模式。“它的玩法各種各樣,可能我們都沒想到,往往很多玩法都是用戶自己創造出來的,我覺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構造一些很簡單的規則和網絡層的這種連接,然后復雜的商業模式交給外面的這種合作伙伴或者個人,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戶群,我覺得這個生態會比較健康。”
“我覺得可能現在是正處于彎道超車吧,只有確實超過了才有可能談創新的基礎,過去一直跟著別人走,的的確確是發展慢了。下一步真的可能會有一些從亞洲誕生的商業模式,我們也一起努力吧。”馬化騰稱。
什么樣的機制才可接入微信?
在騰訊的產品體系外,現在有很多產品都想接入微信。對此,馬化騰表示,其實理論上都接受,其實新浪微博也有接入微信。微信平臺是開放的,理論上沒有太多限制,頂多是說有些還不成熟,還在測試。另外,騰訊微信的API和接入規則,其實現在還沒有完全定下來,在一點點做。一邊是開發商,開發商巴不得幫他發微信發得越多越好,越容易發越好,一邊是用戶,當然還是用戶最重要。
微信API是開放的,微信公眾帳號現在是用消息對話的方式,下一個版本就有菜單的方式。可能還會提供更多的接口,讓用戶自己可以更加簡單地開發一個基于微信的公眾號,比開發一個原生態的App應用程序會簡單得多,任何一個編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時為自己創造一個基于HTML5的微信公眾號,基于微信的對話體系,跟后端連起來,也很容易維護。
對于個人草根而言,微信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臺。另外,微、小、中的內容和產品開發者,也會積極接入微信,包括未來的手機QQ。手機QQ能改造得更好之后,可以承載一樣的系統,所以應該還是延續騰訊兩年前一直在強調的——打造一個開放平臺、一個產業鏈,讓更多的開發商能夠獲益。因為在PC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相信在手機上肯定也沒有問題,因為從支付、到營銷、到托管,騰訊已經有比較豐富的經驗,跟開發者也建立了很好的互信基礎。
鼓勵中國互聯網走出去
馬化騰指出,走出去是很多中國企業的夢想,過去基本上是制造業走出去了,像通信領域的華為、中興,家電行業的海爾、格力、美的、TCL。但中國信息產業或者第三產業(包括所有的服務行業),在國際化方面還比較落后,也從來沒有成功過。
過去中國所有的互聯網模式基本上是從美國拷貝過來的,起步時間晚,且國外的模式相較成熟,所以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出國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移動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其實很多國際互聯網巨頭也沒有準備好,他們也會受限于以前PC或者網絡服務和習慣的牽絆,很難做到一個純移動互聯網化的新服務和產品,這樣的話就是給中國企業一個蠻好的機會,因為亞洲的手機市場和普及程度在比西方發展得快,像以前的短信,是中國最熱、最火的移動應用。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讓中國純移動互聯網產品走出去。
當然,美國的幾大公司也在積極發力追趕。從全球市場來看微信類的產品,美國主要有WhatsApp,但WhatsApp其實在美國用戶不多,美國用戶好像不太習慣用WhatsApp,因為他們很少用短信,反倒是亞洲、歐洲等其他國家的用戶熱衷于該應用。亞洲當地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有騰訊微信(海外版本叫wechat),日本的Line,韓國的kakao talk,其中騰訊對kakao talk進行了小部分投資。
其中,日本的Line和騰訊的wechat在國際化道路上最為激進。二者在諸多市場都有交鋒,不管在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還是東南亞的印度,甚至西班牙語系的歐洲國家,都在開始做推廣,包括在手機廣告系統上投放廣告,找當地的合作伙伴做線下推廣。雙方的投入挺大,主要是都看到了未來的很大商機,所以都加大了投入。
騰訊也跟Line一樣,在同一個月內,設立了美國辦公室,同時加緊拓展歐美市場。但拓展美國市場其實是最難的,因為當地最強的是Facebook,Facebook也做了Facebook Messenger,但是現在看起來好像還受到其原有體驗的影響,另外,圖片分享公司instagram對Facebook業務有很大沖擊,所以Facebook不惜代價買了下來。但基于手機的應用,有很多新的東西不斷出現,全球都在面臨一個劇變的時代,競爭可能是要按天計算。
“我們也希望能夠盡一把力,微信成和不成,可能這輩子就這個機會了。”馬化騰表示。據其介紹,在海外,騰訊最成功的是投資美國的Riot Games,做了LOL(英雄聯盟),這是目前全世界第一大在線游戲,同時在線人數已經突破500萬,已經遠遠超過《魔獸世界》。雖然它的商業化程度比較低,但是其受歡迎程度很高,這是騰訊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
騰訊的海外投資,更看中的是知識產權上游能制造內容的公司,當然也有技術型公司,騰訊在美國也有投資另外一個公司,但具體細節并未透露。
馬化騰認為,知識產權的創造要在人們心目中受歡迎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在很多的電影不斷翻拍以前的老片子,包括國內《西游記》也在拍子集。現在的投資越來越大,用知識產權結合做內容的開發,成功率和把握度比較高。
對于互聯網企業走出去,馬化騰呼吁政府能多支持一點。如果出口創匯了,是不是應該有一點激勵?更加鼓勵大家到海外掙錢。當然更多地是說,在一些政策配套方面,對一些企業走出去時遇到的一些問題能有一些支持,現在看到的有些是管理方面的要求,像華為、中興路由器雖然是硬件,但因為是聯網的,所以美國政府會擔心泄密問題,中國標簽就會起負作用。更不用說我們網絡信息的行業走出去了。
政府在管理信息安全時,要有國際化視野,更多鼓勵發展,管理也很重要,因為沒管理的話就會亂、車就會翻。對整個產業,不光是互聯網產業,對其他傳統行業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都會有很大的制約。
互聯網企業應與運營商合作共贏
馬化騰認為,互聯網企業應與運營商合作共贏,這是大勢所趨。比如說騰訊在微信里面發語音消息,甚至說里面的朋友圈的工作,已經是一個社交網絡,更不要說開放平臺,各種用戶的應用,與運營商的內容完全不重合。
“所以說,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去簡單比較和所謂談替換,還是不太準確。”馬化騰稱,“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大大增加了數據流量,因為沒有這樣的應用的話,你不會有很大的動力和剛需,就是說我要看朋友圈的照片,這個照片流量可就大了,沒有這個需求的話,你原來的30兆數據包需求就夠了,但現在發現可能要300兆,這其實也是增加了運營商的數據流量,從話音轉向數據為主的這樣一個推動。”
當然運營商的運營成本會增加,諸如要搭很多的基站。因為以前的話音和不算太多的短信,對基站、基礎設施網絡壓力的承載還不算太大,或者說原來的設計是按照這種模式設計和采購的,現在數據流量增加太大,運營商原有的網關、基站信令的資源不夠用,這個時候運營商會有怨言,說能不能再優化,否則的話甚至會影響到電話都打不通,對此運營商可能會很難接受。
“我們都明白這個過程,但是確實這是大勢所趨,因為用戶需求放在這里,運營商也在拓展數據業務,真的有需求來了,其實應該更高興、更加增加建設。”馬化騰稱。
馬化騰坦承,運營商的建設成本確實高,轉嫁到消費者,他們會發現資費很貴。“一開始運營商在推動數據的時候都在送,現在送不起了也不敢送,更不要說不限流量了。這其實跟修馬路一樣,我們建議很大的一部分應該由國家來承建,交給運營商的話還是很難承受的。相當于一個城市現在的馬路,要一個公司來承擔的話,他只能說你一出門我就要收費了,在馬路上走路、騎自行車都要收費,但這可能嗎?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
馬化騰建議,一部分屬于國家基礎設施的,應該由國家來承擔,一部分比如說像高速公路或者說額外再多的路,要從油費、養路費里面回收一些成本,一部分由企業承擔、一部分由國家承擔,這樣會比較合理。“就好像我們騎自行車出去或者走路出去,這不應該收費,但是開車的話,要從油費、養路費里收費,如果你還要更快,要上高速公路,那高速公路上還要收費。”
微信與QQ 其實是兩種用法
關于微信跟手機QQ的關系如何界定,馬化騰坦承,公司內部也在一直不斷地思考。
為什么最開始要分開?馬化騰指出,是因為不想背包袱,按純互聯網運作包袱會少些,然后有創意就可以很快地實施,產品迭代周期快、試錯成本和時間成本也很低,這樣的話效果更好,事實證明這個思路也是對的,是分開來發展,而且是老產品要傳幫帶新產品,確實也比較成功。
當然,對于在微信上面增加任何東西,騰訊都會很謹慎,因為流量很貴,而且界面上會顯得很煩瑣。后來把很多的需求變成插件化,想用的人才安裝使用,不用的人就先不用,找出一個共性,真正是基礎性需求的,才放出來變成默認項,不一定是基礎性的需求,就變成插件以及用公眾帳號的方式來提供。
幸好這個架構當時搭得還不錯,比較靈活、可擴展性強,雖然現在需求很多,但是現在還行,界面也還沒有那么亂。
微信與QQ的關系,其實是很多人也在關注,其實這是兩種用法。手機是保證知道會送達,不會有在線離線的概念,微信是沒有在線和離線的概念,所以微信還不完全是一個即時通信,即時通信最重要的特點是在線。國外的WhatsApp和其他的產品是有這個概念的,但微信故意不走那條路,微信就是要做沒有在線狀態。因為在手機上其實肯定是在線的,離線和在線的意義不大。
“對于QQ來說,其實有很多功課要補,因為它要兼顧在PC上的升級換代,以及一個消息有可能傳遞到PC,也有可能傳遞到手機上。用戶電腦上開著QQ、手機上也開著QQ,這個消息去哪邊?是兩邊都收還是去一邊?很多用戶要求都不同,這比純手機應用也復雜得多。所以我們還是想讓精干的小部隊先行,探出一條路來證明可行了,手機QQ就可以跟上。”馬化騰說道。
所以現在看來,手機QQ的改版是跟著微信踏出來的成功案例改進的,因為原有的模式不適應手機了,或者說它適應以前的非智能機、塞班手機,而現在已經是安卓、iOS手機的體驗,應該換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基于微信的游戲開發商,也可以掛接在手機QQ里,這有點像用了蘋果的iPhone后,又會影響到Mac的體驗。
“微信跟QQ的關系非常密切,首先微信初始的關系是QQ導過去的,目前絕大部分的微信登錄還是用QQ號和密碼。微信跟騰訊的整套體系是息息相關的,微信游戲研發也是騰訊原有團隊來承擔,這是充分耦合不可分割的,所以不存在什么獨立不獨立上市的問題。”馬化騰指出,“在手機上,同時掛著兩個消息體系是沒有壓力的,因為在后臺沒有運行,得等著消息推送來才激活,所以壓力感不大。”
從目前來看,微信和手機QQ增長速度差不多,手機QQ稍微改善一點,增長速度還是非常強。“就好像你有兩套大社交網絡,比如說這個月或者說下個月又有一個新的創意,我們可以多一個試驗田,根據它的不同特質來各自接各自的任務去試,我覺得也是好事,沒有必要完全放在一個籃子里,因為有很多機會要試了后才知道。”
“微信的用戶絕大部分還都是QQ帳號用戶,后臺其實共用了很多相同的東西,所以不是一個完全取代的問題。”但馬化騰同時坦承,“微信跟移動QQ這兩個研發團隊內部多少有點兒競爭心態,我確實有鼓勵,互相學習吧。QQ上有很多的責任以及它承載著很多的業務,以及它跟PC的互聯互通的轉變,其實本身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基于微信或者說移動QQ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有一些項目是大家分頭承擔,也不一定差異化。比如說你這邊來不及做,人數不夠多,有的底層大家都差不多,那基于這個接口或者說垂直整合,剛才講的跟電商或者說團購整合也好,其實底下是接手機QQ號,包括社交手機游戲是接微信也好,其實是一回事兒,那這樣的話它有一些工作是可以分攤兩個團隊聯手一起做,成熟了大家一交換就可以比較快速,是可以這樣的。”
互聯網企業尋找金融藍海
馬化騰指出,對很多傳統行業來講,互聯網信息技術,不亞于電的發明對所有傳統行業的改變。以前各行各業有電和沒有電之前是什么樣的區別,有互聯網也是類似的效果。我覺得,把互聯網跟其他行業結合之后產生的一些升級,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電子商務其實就是零售業、賣場、流通領域通過互聯網的結合,看似屬于互聯網的一個行業,但實際上它又是零售行業的深入。
金融業也是這樣,以前大家已習慣了用網絡來操縱銀行業務,哪知道有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以及一些創新的東西,像電子商務B2C的供貨商,他提交了很多貨之后,這個貨品能不能成為貸款信用的抵押品?能不能通過在途貨物產生的信用,向銀行申請貸款?以前可能銀行會說沒有數據,不知道貨在哪兒,也不敢放貸,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信息系統,銀行對于這些貨物信息一清二楚,也很容易知道申請者的信用情況,就敢放貸。
保險產品如何跟互聯網結合?這就是騰訊與平安、馬云(微博)合資進軍金融的初衷。“但騰訊只是小股東,是作為一個資源方來參與的,我們不是大股東,因為也規定每個股東不能超過20%,所以很多家來支持。”
平安有線下網點,馬云有很多電子商務,騰訊除了有一部分電子商務之外,更多的是線上虛擬產品、帳號體系,這些都有一些保險需求,還有一些小股東,像攜程也參與了,攜程有線上機票業務,有航空險,那些都是標準化的保險產品。
馬化騰表示,“涉足金融業務,我們目前還是初步嘗試階段,現在講怎么發展還為時過早。我們絕對不是說這個行業突然能掙錢,那么否則的話為什么不搞房地產呢?更關鍵的是我們現在講網絡上的這些東西,全部都跟支付有相關性,一定是有用的。如果那個解決得不好的話,像微信上的小額支付,就會很麻煩,用不了,包括電子商務上商戶之間的小額信貸的需求也解決不了,所以說這里面真的是用得著、有需要才去做的,傳統的金融可能支持得不夠好,結合得不夠緊密才需要。并不是說互聯網金融要取代傳統金融,這只是把互聯網和傳統金融做了一個很好的銜接。”
騰訊電商找到了著力點
騰訊電商走了很多彎路,因為C2C確實很難做,淘寶的網絡效應很強,按過去拍拍的思路是很難打贏的。所以騰訊做了B2C,然后收購了易迅的B2C并跟平臺整合。
“我們發現找到一個著力點了,有些事情你可以發現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前走,否則的話過去一直都是圍著打轉,始終找不到突破口,這個是非常痛苦的。”馬化騰稱,“我們現在找到一個著力點,而且我們的做法也跟這幾家的做法不一樣,比如說阿里系的淘寶、天貓是平臺為主,京東是3C產品,跟易迅很像,但是京東是采取全國鋪開的方式,而蘇寧則是從線下往線上走,是另外一個思路。”
據馬化騰介紹,易迅是扎根在一線城市,因為易迅最早是在上海做透、做深,所有的配送員都是易迅自己的,跟其他的電商不一樣。此外,易迅“一天三送”服務以速度取勝,單品比競爭對手的便宜。“因為只有做窄、做深,差異化做出來有口碑,才開始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擴展。我們也很謹慎,包括去年我們擴展了華南地區的深圳、廣州,量也上來了,現在在北京也開始做。我不是那種全部撒網的方式,是一個大城市、一個大城市這樣做的,注重本地、快捷的體驗,這樣的話你的差異化就比較好,跟大家有所不同。我們走自己的路,現在看增長還是非常給力、非常快。”
當然,電商投資確實是重資本的投資,要承擔相當長的投入、虧損來擴大規模。幾家大的電商都有共同點,就是通過大量賣貨吸引用戶的忠誠度,變成一個入口,然后再疊加一些開放平臺的高毛利的、非標準類產品,像衣服這些都是非標準類的產品,通過非標準類、高毛利產品來掙錢。“標準類不掙錢,鋪流量獲得平臺的普及度,就是這樣的思路。我覺得還是算找到了一個方向,未來還是堅持做下去,我認為通過互聯網解決零售問題,是衣食住行的很大一個需求。”馬化騰說道。
營造自主創新環境
在今年的兩會上,馬化騰遞交了一份講創新的建議案。“其實很多的議案我相信都跟這個有關,但是我們的角度是說希望政府出臺政策扶持,其實過去在很多城市、很多政府都已經有這些舉措了。我們的角度更加是針對不同的情況來去分析。比如說對行業領軍的企業可能更多地要承擔一些引領的作用,包括打造產業鏈,或者是承擔走出去、攻克難關的責任,但是對于微小的創新企業來說,要更多地從政策優惠,包括人才吸引等政策的支持。”
其實,騰訊也是從小到大這樣變化過來的,所以馬化騰的感受比較深。“因為我們所處深圳其實是環境比較好的,但是我看到深圳以外或者說其他地方,不一定是一線城市,其他二線城市的這些企業其實蠻痛苦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未來互聯網相關產業鏈一定是很豐富的,從業的企業和個人多種多樣,絕對不像以前。過去十來年都是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其實很多產品是可以在二線城市誕生的,希望政府重視并推出相應的舉措。”
當然,也還有管理方面的創新。馬化騰認為,政府從財政收入、稅收也好,還是辦公場地也好,政府在里面起的作用,不是錦上添花,真的有可能是雪中送炭。像韓國除了有寬帶戰略外,政府還修了一棟樓,讓這些創意產業入駐并免房租等等,韓國有很多新創意產業出來,發展動作也很快,跟韓國政府的管理創新也有一定關系。
對于第一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出席兩會的馬化騰來說,很大程度擴展了其知識面。“有很多東西都是新情況,互聯網用在金融、游戲、手機上,會有很多新的東西,肯定是法律條文顧及不到的,還要及時更新,這樣才能真正保護網民的利益。”
【想看更多科技獨家爆料和深度報道嗎?關注騰訊科技微信官號吧!每日下午還有引人思考的內容,期待與您共鳴。(微信號: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