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湯姆)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知名計算機科學家、“超文本”概念創(chuàng)造者特德-尼爾森(Ted Nelson)日前在Youtube上曝料稱,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幣創(chuàng)始人的真實身份是京都大學數學教授望月真一(Shinichi Mochizuki)。雖然尼爾森并沒有給出任何實質證據,但他卻言之鑿鑿的十分確定自己的這一發(fā)現。
2008年末,一個署名“中本聰”的人在P2P基金會網站上宣布開發(fā)出了“比特幣”開源P2P電子貨幣系統,并講述了其中的技術原理。簡單來說,一枚比特幣實際上是一個64位的數字符號,這串數字的排列必須符合固定的秘密算法。獲得比特幣的唯一方法是驗證每個64位數是否符合密碼算法,一旦通過即可將這枚比特幣收入囊中,這一獲得比特幣的過程就叫做“挖礦”。
尼爾森所給的主要觀點如下:
1. 望月真一擁有足夠的智商開發(fā)出復雜的比特幣系統。
2. 望月真一通常不使用常規(guī)的學術發(fā)表系統,而更習慣于獨自工作、發(fā)表論文,并讓其他人獨自去整理、理解自己的思路。
3. 望月真一的工作內容中包含有關比特幣的部分知識。
不過,在尼爾森上傳了這段視頻至Youtube后,就立即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比如,望月新一只是一名純粹的數學家,而一名純粹的數學家又怎么能開發(fā)出能這樣一個對現實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貨幣系統呢?
而且,這些對此抱有懷疑態(tài)度的人們在分析了望月新一此前所發(fā)表的各種學術作品后發(fā)現,這一領域同他以往所研究的學術范疇并不吻合。除此之外,望月新一本人對密碼學也并不感興趣。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的一項發(fā)明根本不在他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之內。平心而論,雖說望月新一可能的確如尼爾森所說般擁有足夠的智商開發(fā)出一套復雜的比特幣系統,但他卻不一定愿意這樣做。
當然,尼爾森的猜測也有可能是正確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比特幣創(chuàng)始人的化名“中本聰”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日本名字,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其發(fā)明者的真實身份就一定是日本人。
與此同時,美國《福布斯》雜志也不認可尼爾森的發(fā)現。該媒體表示,尼爾森所稱的比特幣創(chuàng)始人必須足夠聰、英文熟練、善于編碼以及說明文檔的整理這些特征是正確的,但這樣一個人物并不一定來自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