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只是單純想要切入眾籌市場,到如今將眾籌業務更多聚焦到大病救助,并延伸到互助、保險和公益板塊,輕松籌創始人楊胤表示,在這種業務擴張和調整的過程中,輕松籌日漸明晰了自身發展目標——從事先預防到事后救助,搭建眾籌、互助、保險和公益四層保障體系,做一個全民大健康保障平臺。
2014年,隨著移動互聯網興起,以模仿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的形式,國內眾籌網站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當年9月,輕松籌成立,楊胤作為天使投資人在隨后不久加入。
“在項目選擇上,我們最開始并沒有傾向性。”楊胤回憶說,起初輕松籌平臺上項目各種各樣,有像智能硬件、農產品、拍電影等不同類型的眾籌項目,等到2015年年中,做了一個“拯救程序員”的大病救助項目后,此類救助項目日漸多了起來,帶給平臺的用戶增長也是爆發式的。
眾籌行業在最初的一陣火熱之后,很快便冷卻下來,一些以智能硬件為主的眾籌網站相繼倒閉。輕松籌則在做大病救助眾籌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模式可借助朋友圈的廣泛傳播,取得不錯的眾籌效果,便逐漸將更多精力傾斜至此。
但輕松籌作為平臺方,自身去審核真實性的責任和壓力也是與日俱增。從人工審核到招募志愿者,楊胤說輕松籌能做的就是盡量去通過技術降低成本優化效率。2017年,輕松籌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 “智愛” 審核系統,以人機協作的方式加快審核速度,使得項目審核的成本由此前的平均200元,降低到現在的60元。
但大病救助歸根還是事后補助,一些社交圈不廣的求助人,很多時候難以達到預期的眾籌效果。2016年4月,輕松籌上線了輕松互助業務,意在提供一種在大病發生時可快速響應,使治療保障金第一時間送達,讓患者和家人在治療費用方面無后顧之憂的解決辦法。2016年底,輕松籌又成立社會責任部,目的為解決大病貧困家庭急迫的人道需求,做好與政府、公益組織疾病應急救助的銜接。
“輕松互助”是一種由公益基金會監管的健康互助機制,用戶健康時預存10元加入互助,成為互助會員。如有會員生了規定中的30種大病,則其他會員在互助金中均攤醫療費,幫助生病的用戶渡過難關,即一人患病,眾人均攤救助金。
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過2000萬會員加入輕松互助健康體系,輕松互助計劃不僅涵蓋了少兒大病互助、中青年大病互助、老年大病互助等各個年齡段人群,累計幫助超過286位大病會員,發放互助金超過6962萬。還有專門針對企業進行定制化企業互助服務。為了滿足會員多樣化的需求,輕松互助還提供就醫綠色通道、在線問診、健康商城等健康產品服務。
“捐贈的人承諾進行定向的救助,這一點是互助和保險的一個很大區別。”楊胤解釋說,保險的最初形態其實就是互助,但互助并不能完全替代商業保險。
2016年8月,輕松籌取得了保險經紀牌照,并在隨后推出了健康保險產品輕松e保,以保障卡的形式,將不同維度健康和意外風險納入保障范圍,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不同層面的保障。
從眾籌到互助、保險和公益,輕松籌作為一家商業公司,自身的公益屬性在不斷加強,但也面臨著外界對其資金去向不明等質疑。
2017年7月,輕松籌自主開發的“陽光鏈”上線,并攜手6大基金會共同啟動了“陽光公益聯盟鏈”,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做到了籌款全程的公開透明和可追溯。這也是區塊鏈首次真實應用在公益領域中,輕松籌也愿意將這種底層區塊鏈技術向更多的公益組織開放。
經過3年多的發展和蛻變,截至目前,輕松籌的注冊用戶已超過1.8億人次,籌款項目超過200萬個,支持次數超過4.3億,已成為全國引領行業發展的全民健康大保障平臺。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想讓大家能夠有多層次的保障, 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有應對疾病的勇氣和力量。”楊胤說道。
36氪跟楊胤聊了聊輕松籌三年來的發展,如何從眾籌一步步向互助、保險和公益等其他業務拓展,以及當下互助、眾籌行業的現狀和挑戰。
1、聚焦大病救助 通過眾籌解決社會問題
36氪: 在上線之初,你們也有夢想眾籌、農產品眾籌等其他業務,為什么后來逐步聚焦在了大病救助的眾籌?
楊胤: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確沒有特別強的一個傾向性,有各種各樣的項目,像智能硬件的、拍電影的,我記得甚至還有一個做超級熱干面的項目。直到2015年年中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叫“拯救工程師”的項目,幫一個得了白血病的程序員籌款。慢慢這個品類在我們平臺上的量就起來了。起來以后,我們就做了很多針對性的優化,大病救助慢慢就成為了我們一個特別強的品類。
2015年9月,我們成立一周年,積累了100萬用戶,并不算快,但在隨后兩個月因為做這種大病救助,用戶迅速增長到了1000萬,到2016年春節期間又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所以大病救助一開始并不是我們的一個重點,但因為我們不停地優化產品,讓更多的人上來做這件事情,我們也見到需要這種幫助的家庭特別的多,所以便逐漸聚焦到這方面來了。
36氪:做這種大病救助,作為平臺方,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性的審核。你們是如何一步步加強的?
楊胤:最初的時候,用戶發起眾籌,然后在自身的朋友圈里去傳播,我們更多是一個工具屬性。那后來很快就有質疑了,沒辦法,在沒有一些技術力量支撐的時候,我們想的笨辦法就是去做人工審核,讓用戶提交和上傳盡可能詳細的材料,同時招募了一些醫療志愿者等,幫我們一起去對病歷等做真實性的審核。還對接了公安部的實名認證系統。
現在我們算是有了一套領先業界的高效審核流程和專業的審核和客服團隊,不僅要對求助者身份、求助者病情、收款人身份進行審核,更是聯合“熟人證實”、“群眾舉報”和志愿者實地采訪等全方位對項目進行審核,除此之外,并在頁面中提示用戶了解項目后再進行幫助。
今年6月,我們又上線了“智愛”風控審核系統,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圖像識別、識別敏感文字和識別信息是否匹配等功能。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以人機協作的方式加快審核速度,全程保障項目的溝通、審核真實有效。我們審核一個的平均成本也從200多塊錢,降到了現在大約60元。
36氪:關于大病救助的眾籌,一直有一種負面聲音,就是覺得那些人收入也可以,很多都還有房有車,為什么還要去眾籌?
楊胤:那些被質疑的項目,其實背后有很多現實的問題,賣車賣房也都需要時間的,對吧?但住院那會需要交上的押金可能也不夠啊。我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救急,如果我們的親朋好友,能幫一把能讓他渡過難關的,我反而不建議他賣房。
在救助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明顯的能夠看到,很多的中等收入人群是我們的發起用戶,因為這一部分的人群,實際上公益組織是沒法管的,公益組織是管赤貧的,貧困線以下的人,但是實際上從救助效率上來講,對于中等收入人群的救助效率是最高的。我們幫他渡過了這個難關,他自己緩過這股勁后,他還能夠自個兒賺錢。當然很多人并不一定覺得我這個觀點正確,我是覺得如果能幫助他治好了病以后,他還能回饋社會,這樣是最快樂的。
還有就是社交圈越小的,實際上他們能籌到的款額度會更小。對于一些籌不到足夠金額的,只要符合貧困的標準,我們還會幫助他們去對接公益組織,公益組織也需要去尋找這些最需要救助的人。
36氪:關于大病救助的眾籌,你們此前因為收2%的手續費,也受到了很多批評,今年5月取消了,背后是怎么考量的?
楊胤:我們現在是0手續費。最開始收2%的手續費,是因為在審核上,的確花費了比較大的人力物力。后來這個審核量越來越重,現在只能靠技術去降低成本,向技術要效率。
我們現在就是在補貼。不過從良性的角度上來講,我希望這個行業是可持續發展的。
36氪:關于眾籌行業,在最初一陣火熱后現在也回歸了冷靜,你怎么看?
楊胤:其實不單是中國,Kickstarter后來發展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利用眾籌去做智能硬件這件事情,能做成功本身就是一個小概率的事。夢想眾籌,去開店啊之類的,成功率也很低。農產品的眾籌,我們也是發現了一個瓶頸,就是當他上到一定量的時候,你再往后走,它的品質就很難保證,很難起規模。
我們現在把這兩塊已經剝離出去了,剝離是想在這里頭選好的產品,好的品類,我們再去給他做賦能,讓它符合某一標準,以后能做到更好的品牌。
眾籌這個行業現在也回歸理性,慢慢地變得相對小眾。我們實際上走的這條路,就變成了用眾籌的方式去解決社會問題。
2、搭建眾籌、互助、保險和公益四層保障體系
36氪:2016年,網絡互助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被稱為“網絡互助元年”,你們當時切入互助業務的考量是什么?
楊胤:在做大病救助的過程中,我們看到需要這種幫助的人特別多。在大病發生后,病人和家屬可以通過眾籌去籌款,但是事先如果有保險保障,或者是有這種互助組織對他們支撐幫助的話,就會減少后面這種窘迫。
當時已經有一些組織在試水互助業務,他們是不需要提前交錢的。但我們認為提前不交錢,可持續性會差一些,所以我們用了一個很低的門檻,讓他們以十塊錢進來。
我們跟一些法律專家進行了研究,確定了跟基金會合作這樣的互助形式。還跟全球最大的保險經紀公司之一韋萊集團合作,他們有180多年的歷史,數據量非常全,請他們做了相應的精算測算。
對交錢加入輕松互助的人來說,這筆錢是捐贈,捐贈的人承諾定向的救助,就是說你對這個互助組織有貢獻,所以互助組織在你發生大病后,對你做定向的一個救助,當然不承諾這個救助到底。這一點是互助和保險的一個很大的區別。
36氪:那互助和保險還有哪些區別?
楊胤:互助這種形式其實并不是新生事物,本質上就是集合群體的力量來幫助個體分攤風險,很多公司里也會有類似的形式。
其實保險的最初形態就是互助,只是后來更多商業化了。當然互助在很多地方還是不能跟商業保險比,因為中心化的處理會比分散化的處理效率更高。
我們也看到了互助更適合做什么,以及哪一些更適合商業保險去做。所以我們在2016年的8月份又拿到保險經紀牌照,跟一些保險公司去合作,做一些更加便宜的普惠性的產品。
36氪:互助這種形式,很容易看起來像在募資,而且只要跟錢扯上關系,就具有金融屬性。你們是如何做風險控制的?
楊胤:首先這個錢不是放到我們公司,而是放到合作的基金會,受基金會的管理辦法約定,所以肯定不是非法募資。第二,基金會其實是可以拿這筆錢去做理財的,但我們也沒有做任何基金的理財,都是放在那邊做的協議存款,因為這樣的話更加有保障。
36氪:對于當下的互助行業,您認為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楊胤:互助的確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形式,它是沒有經過驗證的,我們還是比較審慎的。其實我不太認可通過燒錢去吸引用戶,我們更愿意把錢用在技術上去提高效率。
其實對整個互助市場來說,一起教育市場總比一家去教育市場要好。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對這個市場有好處。這個領域還不像共享單車那種競爭關系,最后比拼的是誰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誰用的方法更好。
但現在的確已經有一些互助做不下去了,包括一些數據造假的亂象,我們擔心的是大家對互助這種形式失去興趣。
36氪:經過三年多的發展,您認為輕松籌該如何平衡商業和公益的關系?輕松籌未來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楊胤:通過一件事也好,一個公司的行為也好,能夠解決一些社會問題,這是多么值得去投入和探索的,這種成就感遠遠大于所謂的金錢收益。任何事情,不能說完全都依靠政府或一些社會組織,解決社會問題,其實技術公司責無旁貸。
而且即便做得不好,有一天做不下去了,那就當成是一個公益行為去做。但我相信,我們探索出來的這種新的路,一定是有它的商業價值的。
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做一個大健康的保障平臺,想讓大家能夠有多層次的保障:事先有商業保險,有互助組織,保證你在得大病后會有相應的保障;即使沒有這些,事后還可以籌款,如果籌不著足夠的款,還可以通過公益組織幫忙對接。通過這樣一個多層次的保障行為,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應對疾病的這種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