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年間,很多人的朋友圈會不時出現一些個人募捐信息,以“輕松籌”為代表的網絡公開募捐平臺,讓愛心人士與受助人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輕松籌留給外界的形象有點類似于公益組織,但輕松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楊胤坦言,她們的業務其實都挺“正常”的,從產品眾籌起家,到現在拓展至大健康行業,營收不僅已經足夠支撐這家擁有300多名員工的公司正常的發展,并且持續補貼到大病救助等公益項目當中去。
從2014年獲得IDG資本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到今年年初完成2800萬美元的C輪融資,三年間輕松籌的估值增長超過10倍,用戶規模同業增長超過10倍達1.76億,輕松籌也入選騰訊2017年“我是創始人·騰飛榜單12強”。
進軍大健康
作為第一家提出在移動端做眾籌的平臺,輕松籌在2014年成立之初,即定位為產品眾籌,包括農產品預售等等,后來慢慢有用戶在平臺上發布一些個人救助信息,這便是“大病救助”項目的由來。
截至目前官網公布的數據,輕松籌注冊人數達1.767億人,總項目數223萬個,支持次數4.3億人次。
在前期通過各類眾籌積累下海量的用戶之后,從2016年起,輕松籌開始往深層次的健康服務發展,包括掛號服務、在線問診服務、體檢、健康產品銷售、二次確診等多項業務。
此外,在2016年獲得互聯網保險經紀業務牌照后,輕松籌還和多家保險公司合作,推出了多款會員定制保險產品,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銷售健康險。目前旗下的“輕松e保”用戶達到158萬。
在楊胤看來,用海量一詞都不足以形容大健康市場的容量。隨著消費升級和人們對于健康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人口紅利即將過去,但對于健康保健、養老等行業來說,人口紅利正在到來。“個人感覺娛樂、健康、養老這些行業都會是未來的朝陽行業。”
輕松互助創新保障模式
其中,“輕松互助”是針對會員的一項重要服務,這款產品于2016年4月推出,其目的在于抱團抵抗大病風險,用戶健康時預存最少10元加入互助,成為互助會員。如有會員生病,則其他會員在互助金中均攤醫療費,幫助生病的用戶渡過難關。
據楊胤介紹,截至目前,輕松互助的付費會員超過900萬。
但這種模式曾被學者質疑打相互保險的擦邊球,又不按保監會要求做準備金及償付能力監管。
為此,楊胤解釋稱,區別于保險的剛性兌付,輕松互助本質上并不是保險,而是一種慈善救助行為,對群體里的人定向救助,資金來源是大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捐錢了,那這件事情就沒法做了。“這些信息都會提前告知用戶。”她說。
區塊鏈做公益
今年7月,輕松籌還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公益籌款中,試圖讓每一筆捐贈都公開透明,為此,她們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等6家公益組織共同啟動“陽光公益聯盟鏈”。
據楊胤介紹,“陽光鏈”能將大病救助、公益機構及互助行動的捐贈記錄、資金流向公開透明。
此外,輕松籌還利用AI技術來做項目審核,使得項目審核的成本由此前的平均200元,降低到現在的60元,無疑,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輕松籌的運營成本,畢竟,從成立至今,輕松籌一直在為公益做大量的補貼。。
在她看來,無論是公益項目、還是類公益項目,都是有成本的,維持可持續發展對于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如何把成本降低、效能提高,是她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