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引發的資本狂潮帶來了許多“一夜暴富”的神話,人們被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和ICO等眾籌活動所包圍,仿佛阿姆斯特丹郁金香熱潮再現。
然而“炒幣”的喧囂遮蓋了區塊鏈技術的其它用途。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有關系,卻也沒關系。加密貨幣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區塊鏈本身的價值、意義和影響遠比加密貨幣廣泛和深遠。
究竟區塊鏈技術如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呢?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王和認為,保險領域就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典型場景,能夠有效解決保險經營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同時催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
在保險領域中國人保已經開展了保險營銷和養殖保險等領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上海保交所開展了地震保險的“共保體+區塊鏈”嘗試,上海保監局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再保險管理平臺探索。面向未來,區塊鏈的保險應用前景廣闊。
當保險遇上區塊鏈,究竟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區塊鏈技術又將給傳統保險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新浪財經推出《追問區塊鏈》第一期,讓我們與王和一同展望未來。
王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王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
對于保險業來說:區塊鏈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隨著區塊鏈概念的火熱,許多項目均被冠以“區塊鏈”的頭銜,然而這些項目有的能被稱作區塊鏈,有的則是將區塊鏈作為炒作的噱頭加以利用,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區塊鏈項目呢?
王和表示,真正的區塊鏈項目,應當具有其顯著的特征,即能夠運用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解決經營管理中的難點和痛點。
就保險業而言,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在于“重構信任”。區塊鏈與保險本身就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聯系,這一點是由區塊鏈與保險均具有顯著的社會性決定的。保險作為一種社會化的互助制度安排,其核心是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即解決“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的再分配關系。區塊鏈技術的最大亮點也在于能夠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地處理個體與集體的關系。
現代保險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但傳統的信用建立和維護的成本相對較高,而且,還容易出現不公平、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為保險業的信用重構提供了可能,并可能迎來相互保險的“回歸”,迎來相互保險的2.0時代。
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保險業的商業模式探索可以分為兩個視角,一是對傳統保險的再造,即針對傳統保險的難點和痛點,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二是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保險創新,特別是碎片化、場景化和個性化方面,區塊鏈技術能夠較好地解決保險創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如防止道德風險、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等。
保險區塊鏈的應用:農業保險是重頭戲
長期以來,農業保險都是保險市場上的短板,而這其中,畜牧業更是最需要保險的領域。俗話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災害天氣或者瘟疫都有可能讓家養的牛羊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從而導致農戶返貧。為什么在最重要的農險領域,各類保險產品的推進卻如此舉步維艱呢?
對此,王和表示,此前傳統保險業面臨的最大“痛點”是“唯一性”管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保險公司沒有辦法掌握投保牛羊的具體信息,哪頭豬、牛保了險,哪頭沒保,保險公司根本認不出來。當村里的某一個養殖戶購買了保險之后,全村甚至臨近村只要家里死了牲畜就都會拉到投保戶家里要求賠付,投保戶甚至從中抽成。
為此,行業一直在進行各種努力,如在養殖保險中,采用的耳標技術。然而這些技術也面臨“剛性綁定”問題,即不能確保耳標與保險標的是一一對應的。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恰好能解決“剛性綁定”的問題。區塊鏈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時間戳”功能,能夠確保時間的唯一性,配合分布式、全網共識機制和生物識別技術,就能夠使這種“剛性綁定”是難以篡改和抵賴。
例如,在中國人保開展的養牛保險區塊鏈項目中,通過生物識別技術,提取每一頭牛獨一無二的識別信息,通過加密并分別儲存在農戶、保險公司、貸款銀行、檢疫部門等,各方就能夠動態地掌握牛的基本情況,即構建了基于區塊鏈的養殖業溯源體系。
這一體系是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以生物特征、DNA和耳標等多種生物識別手段為基礎,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實現了肉牛個體識別與驗證。通過區塊鏈技術,真實記錄個體識別信息,以及進口、飼養、防疫、養殖、產仔、屠宰、物流等養殖和食品供應等全方位和全流程信息,實現了肉牛,乃至肉制品的有效溯源,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驗明正身”和連續記錄。
肉牛的區塊鏈溯源系統,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唯一性”和“可追溯”管理,實現真正意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這種“全生命周期”概念,不僅可以溯及個體的“血統”,還可以延伸至其作為食品進入流通和消費領域。
區塊鏈溯源系統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首先,能夠為保險公司的養殖保險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不僅能夠有效防范道德風險,還能夠提高經營管理效率,為產品和服務創新提供支持。其次,能夠為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業務提供風險管控手段,確保信貸風險相對可控;第三,能夠政府部門,特別是動物檢疫管理、農業生產管理和農業補貼管理等提供技術支持;第四,能夠為食品安全,包括運輸、流通、銷售和消費的全程跟蹤管理,提供技術和數據服務。
區塊鏈對再保險的改造
上個月,上海保監局曾經發布消息稱,已經完成了國內首個再保險區塊鏈技術應用實驗。對此,王和稱,上海保監局開展的基于行業再保險區塊鏈項目實驗,無論是業務范圍選擇,還是技術選型,均符合了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特點和條件,既具有技術可行性,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傳統的再保險是一種“金字塔模式”,即需要層層分保,逐層遞進。這種結構的特點是交易層級和次數相對多,多次交易勢必帶來相對高的交易成本,同時,在這種交易模式下,還有一個突出問題是信用風險管理問題,其背后也是成本問題。
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再保險進行再造,將“金字塔模式”壓縮為一種“扁平化模式”,同時,在智能合約的配合下,就能夠簡化交易結構,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未來展望:復合型人才是關鍵
應成立保險區塊鏈技術聯盟
展望未來,王和強調,要把保險區塊鏈概念變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這其中,首先是人才問題。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僅需要區塊鏈技術人才,還需要對保險的深刻認識,特別是經營管理難點和“痛點”的把握和理解,并將其與區塊鏈技術結合。還有,區塊鏈技術往往也不能“單打獨斗”,它還需要與其他技術結合,如生物識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因此,區塊鏈應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是跨界復合型人才。
其次,是技術基礎,包括相關標準和開源平臺,這些均不是憑一家保險公司之力能夠解決的,因此,行業需要搭建一個平臺,如“保險區塊鏈技術聯盟”,集合行業力量,共同推動相關政策、制度、標準和監管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