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既帶動移動支付、小額網絡貸款、網絡理財等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欺詐、洗錢等一系列問題。同樣,政策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從鼓勵到監管的演進過程。
早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互聯網金融寫入,提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標志著互聯網金融這一新金融模式正式登上官方舞臺。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互聯網金融,并對“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高峰。
2016年,伴隨著e租寶等一系列風險事件,當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并要求“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此時,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心也從鼓勵變為規范。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金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影子銀行、債券違約、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需要高度警惕和關注,也要穩妥地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有序化解處置好突出的風險點,整頓規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系統的風險“防火墻”。
同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先后發布實施了互聯網消費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范和系統規范、個體網絡借貸合同要素等團體標準。與此同時,對于違規互金平臺的清理也在加速推進。這些標準的出臺和行業的整頓,有利于穿透式監管,促進了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
在剛結束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要標本兼治,有效消除風險隱患。具體而言,要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
同時,隨著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作為混業經營典型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互聯網金融等也將全面納入監管。
由此可見,2018年,中國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無疑將進一步加強。其實,從積極推進發展到警惕互聯網金融風險,每一次提法的轉變實際上都是互聯網金融的一次“去偽存真”,也是互聯網金融模式調整“正名”的過程。
業內人士指出,在歷經兩年多狂風暴雨般的監管洗禮后,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在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如何建立適應監管要求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未來發展重點,而服務實體、嚴控風險和科技驅動將是正確的方向。
作為傳統金融的重要補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始終是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機構“安身立命”之本。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需要結合自身小額普惠的定位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