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行業,即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個體包含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即網貸平臺,是指依法設立,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企業。該類機構以互聯網為主要渠道,為借款人與出借人進行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資信評估、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服務。
在我國,網貸行業起步于2007年。2014年起,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交易規模迅猛增長。從2016年開始,網貸行業月投資人數基本保持在300萬人以上。

在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出現的創新,網貸行業算是一個,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創新成果。網貸平臺將社會閑散小額資金積聚起來,并通過平臺信息對接滿足資金供需雙方的金融服務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我國網貸行業商業模式迅猛發展,創新出多種借貸商業模式,讓所有的金融運作流程都在互聯網上完成。
之所以網絡借貸在我國得到蓬勃發展,依賴于資金供需兩端的現實背景。一方面,網絡借貸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了新型融資渠道,并且相比于銀行信貸,網貸產品的期限更加靈活;另一方面,與銀行存款以及理財產品相比,網貸投資產品往往能夠提供更高收益率,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高收益的新型投資渠道。
雖然,線上操作可以大幅度降低網貸平臺的運營成本,但是受技術發展制約及相關監管政策等因素影響,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網貸行業出現了許多信用“黑洞”,帶來了網貸行業的高風險:網貸消費者因信息不對等遭遇“套路貸”而面臨暴力催收的遭遇,借款平臺因無法全面掌握“老賴”的真實資料,即使聘用了大量的審核人員,無法避免死賬爛賬的情況。
隨著行業的野蠻生長,市場的逐漸發展逐步倒逼網貸行業合規。數據顯示,2016年初,月借款人數不足100萬,到2017年底,月借款人數超過500萬。2018年網貸行業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有所回落。
當下,網貸行業規模不斷縮小,平臺退出數量不斷增加。網貸之家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900.28億元,同比下降62.19%,成交量基本與上月持平。截至7月末,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跌破800家整數關口,下降至787家,相比6月底減少了30家。

與此同時,網貸消費者態度也逐漸趨于保守,投資活躍度降低。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網貸行業活躍出借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分別為199.51萬人、233.65萬人,其中活躍出借人數環比下降1.59%,約減少3.23萬人;活躍借款人數環比下降3.21%,約減少7.75萬人。
隨著監管力度加強,未來整個行業還將繼續“縮水”,也意味著會有更多平臺退出。
由此,2019年上半年,網貸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分化現狀:一面是頭部網貸平臺逐步完成合規,“增資”“三降”的同時,及時進行備案;另一面出清延續,“清退”“轉型”成為部分網貸平臺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