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前不久,醫美貸平臺小喬分期公司內部已宣布破產,貸款金額超過30億,隸屬于上海喬融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法人林明偉(據知情人士透露屬于莆田系),現在老板已經跑路,員工被欠薪一個月以上并被強制遣散,并沒有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現已在勞動局維權仲裁,所有貸款業務已經處于癱瘓狀態,貸后問題已無人處理!
喬融金服宣布解散,終止所有員工的勞務合同
據新流財經報道,喬融金服內部早在8月15日發布郵件稱將與所有員工終止勞動合同,并且與員工簽訂了賠償協議,承諾對員工相關的賠償及薪資會在后續及時發放解決。一位喬融金服高管證實停止運營一事,團隊解散原因與醫美行業整頓及股東層面的分歧有一定聯系。同時有知情人士稱,喬融解散的根本原因是其巨額壞賬導致公司無法正常運營。
“8月中旬喬融金服宣布解散,與員工簽訂賠償協議后,如今連7月份工資都沒有發放。”
“目前幾個大老板跑路了,快一個月沒有任何音訊了。”
近日,陸續有喬融金服員工透露行業知名醫美分期機構“喬融金服”現狀。
業務暫停、負責人跑路、員工被強制遣散,大名鼎鼎的“莆田系”醫美鐵軍,仿佛一夜之間突然倒下。
據公開資料顯示,喬融金服系國內首家專注于醫療行業消費金融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臺,致力于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風控體系,金融產品創新,為生活改善型醫療機構(如整形美容,口腔醫院,眼科醫院及高端婦產醫院等)的病患提供消費分期貸款服務。
“莆田系”醫美分期模式遭考驗
8月15日,喬融金服內部下發一份郵件,稱公司經營壓力較大,將與所有員工終止勞動合同,并且與員工簽訂了賠償協議,承諾對員工相關的賠償及薪資會在后續及時發放解決。
郵件來自喬融內部員工
郵件下發之后,一位喬融金服的員工表示,林明偉及其妻子占秀娟已無音訊,時至今日,員工7月份薪資依舊沒有發放,賠償也顯得遙遙無期。
對于喬融金服已停止運營一事,一位喬融金服高管也證實確有此事,而團隊解散原因與醫美行業整頓及股東層面的分歧有一定聯系。
但作為一家醫美分期資產端平臺,喬融負責人的“跑路”行為令人不解。有知情人士解釋,喬融解散的根本原因是其巨額壞賬導致公司無法正常運營。
公開信息中有介紹稱,運營至今,喬融在華中、華南、西南、華東、華北等多個城市已成功簽約合作商戶3600多家(合作商戶包括伊萊美、康美、藝星、牙博士、新世界等大型知名醫美、口腔、眼科醫院集團),累計交易金額超13億元(合作資金方有華融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廈門農商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
另據新流財經先前報道,喬融金服此前合作資金方包括晉商消金、泰安銀行、眾安保險等多家持牌金融機構,其中多數已于兩個多月前停止放款,7月份時,就僅剩海爾消金一家金融機構在放款。
8月初,喬融金服的關聯公司上海旖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旖美)相關負責人發通知表示,因喬融股東調整,旗下員工7月薪資由旖美發放。這兩家公司實際為同一管理團隊,旖美主要負責場景分期的中后臺業務,而喬融金服則體現在市場前端。
但也有醫美從業者表示,喬融金服擁有大量醫美資源,則很可能會有資金自融的操作,形成資金池。
不過,據喬融金服員工描述,喬融金服出現問題之前資金方僅剩海爾消金一家,并且海爾消金對B端商戶以及消費者的審核力度較嚴,所以喬融金服自融的可能性很小。
實際上,莆田系醫美分期的模式特點在于,分期平臺的運營方同時深度參與和掌握了場景消費業務與金融業務的雙重運營和資源,雖然便于對接資金方機構開展分期,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場景方和分期平臺聯手騙貸或設立資金池的高度風險。
嚴打醫美貸背后,分期機構舉步維艱
實際上,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醫美分期市場就迎來了強監管,今年開始的嚴打套路貸,監管嚴打重心就包括醫美套路貸及暴力催收亂象。
而此前即有媒體報道喬融金服涉嫌向在校學生放貸等問題。據新浪財經,在校生姚女士在美容院蕾特恩進行祛痘治療等,其為在校生,沒有經濟來源,無法一次性支付全部費用,蕾特恩工作人員即“幫助”她通過喬融金服旗下醫分期進行貸款。喬融金服相關人員強調稱不會向在校學生發放貸款,恐難自圓其說。
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平臺同樣有投訴稱喬融金服向在校學生放款。此外還有投訴稱醫分期不支持主動還款渠道,到還款日醫分期未扣款造成出現逾期等。
其實,類似喬融體系的醫美機構,本身擁有大量醫美資源,對合作金融機構來說,存在更大的潛在風險。
金融機構對B端風險把控不到位,就會給助貸平臺留下自融的空間,加劇風險。此外,醫美分期類似租房分期,資金錯配模式是一大隱患。
2019年以來,雖然醫美市場漸漸回歸理性,“事實上醫托、套路貸仍舊存在,通過向分期用戶收取保證金等形式,有些醫美分期平臺貸款年化利率超過100%。”某醫美分期平臺負責人表示,此類現象會加劇醫美分期市場的衰落,連帶著貸后催收環節異常吃力。
并且,在之前眾多玩家以價格戰打開競爭格局之后,醫美用戶的習慣早已養成,顯然再通過提高利率來盈利的模式,客戶并不會輕易買賬。
加上高昂的線下運營成本,醫美分期機構的日子并不好過,不過,不少從業者表示還想再堅持一下,但“堅持”二字又足以看出這場持久戰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