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手機行業又發生了變化,有人歡喜有人愁。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手機銷量下滑趨勢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公司IDC進行了預測,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4.2億部,比上年(14.7億部)下降3%。預計2019年將增長2.6%,到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達到15.7億部。中國占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30%,預計2018年銷量將下降8.8%,2019年為零增長,到2022年恢復增長。
似乎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各個廠家都在等著5G網絡來救命。
第一梯隊的內戰
如今的國內手機品牌,華為、小米,OV占據了市場上的大部分銷量。
前不久,全球知名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給出的2018年第三季度國內智能手市場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基本被壟斷,換句話說,華為(包含榮耀)、小米、OPPO和vivo已經壟斷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四者份額加起來達到了78.3%,昔日霸主三星,份額只有1.1%,而蘋果的市場份額只有可憐的7.7%。
具體到第三季度國內銷量上,華為依然是第一,加上榮耀后,第三季度國內出貨量2900萬臺,市場份額是26.7%,遙遙領先,vivo出貨量為2160萬臺(市場份額19.9%、同期相比增加2%),OPPO出貨量為2140萬臺(市場份額19.7%,同期下滑11%),而小米出貨量是1310萬臺(市場份額12%,同期相比下滑15%)。
今年7月18日,在華為nova 3發布會上,華為余承東宣布,華為手機2018年年發貨量正式突破一億臺,2013年至2018年這幾年間,華為手機銷量增長了51倍。時隔數月,10月26日,華為Mate 20系列新品中國區發布會在上海舉行結束之后,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整體的華為手機銷量可能突破2億臺。
剛剛在長沙舉行的華為nova 4發布會上,華為官方再次重申這一話題,稱華為手機2018年度全球發貨量預計突破2億臺。IDC數據顯示,華為前三季度全球出貨量達到1.46億臺。這意味著華為四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率將在30%以上。
對于小米來講,今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上市。不過,近半年,小米股價一直下跌,市值也隨之在蒸發。
有分析說,為了提振產品銷量,小米不斷的發布新機,然而價格體系卻因為前赴后繼的新機型沖擊混亂不堪。自年初開始,小米手機為了鋪墊上市計劃半年時間陸陸續續發布了十幾款新機型。從百元價位到三千元旗艦機型,小米今年幾乎是更新了所有手機產品。
雷軍在烏鎮的互聯網大會上說,小米手機在今年10月26日的出貨量就超過了1億臺,在完成任務以后,公司在思考如何在明年后年保持持續的增長。雷軍還透露,現在小米手機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兩方面,第一個品質,第二是國際化。目前小米已經進入了80多個國家,在25個國家的市場已經進入了前五,小米希望在絕大多數國家都能進入市場前三名。
最近,小米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同時任命此前高級副總裁王川兼任中國區總裁。此舉普遍被外界解讀為小米在重新加碼中國區業務。
主打線下的OPPO和vivo憑借精準的定位和營銷近幾年占據了國內主流手機市場,特別是在今年上半年,OPPO、vivo分別以3813萬臺和3551萬臺的銷量位居前兩位,成功逆襲蘋果,占據榜首。
提起OPPO,就不得不說vivo,這兩家追本溯源,都要屬于段永平所創立的步步高,而同樣段永平也是這兩家共同的股東之一,本質上來說,這兩家就是步步高旗下的兩兄弟。
在當年掀起小米熱的時候,所有廠商都模仿著小米的打法,但殊不知小米這樣的打法是有天花板的而天花板到的時候。所以,OV并沒有去模仿小米的打法,而是堅持自己的戰略,沉浸在自己所營造的渠道商之中,以及全國無數家專賣店,等到小米模式的天花板來了之后,連小米自己也想尋求這樣的渠道,雷軍當年也是走訪了很多偏遠的地區,去探究線下的市場到底是什么樣的。
二線品牌追逐戰
曾幾何起,魅族還跟小米爭奪市場,但如今淪為二線品牌的魅族依然顯得尤為尷尬,黃章打造的魅族手機很棒,但用戶為何都不買單了呢?
魅族手機一直都有一個很好的品牌印象,那大概就是定位精品,超大的手機屏幕,還有超級好用的Flyme系統體驗,但是近年來的魅族真的是非常坎坷的,好的產品沒有好的供應鏈,更沒有好的營銷,導致魅族又再次的在崛起之路上浪費了一年。
12月14日,一加手機舉行一加五周年特別活動。一加科技CEO劉作虎表示,一加在手機紅海市場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越是波濤洶涌,越要堅持商業的本質,越要相信時間,甘于安靜。”
與其它廠商試圖謀求通吃低中高各價位段用戶群不同的是,一加在產品定位上只做旗艦機。而這個策略也讓眾多二線廠商陷入大規模虧損的情況下,一加實現了盈利。在當前智能手機行業陷入異常艱難的行業環境之下,劉作虎表示,時至今日,一加對手機行業仍充滿熱情,并愿意為打造好產品而投入一切資源。“產品將永遠是一加最核心的東西,一加會把這場不將就之旅一直繼續下去。”
別人家的“一出好戲”
蘋果敗訴高通,部分手機機型在中國被禁售之事,鬧得沸沸揚揚。
早前,蘋果手機銷售火熱的時候,如果某個供應商能夠接到iPhone的訂單,那么一整年的營業額基本就“穩了”。但是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國產手機持續發力,蘋果手機受到巨大沖擊,從而也影響了蘋果供應商們,不僅蘋果要承擔削減訂單帶來的損失,供應商也要受到牽連。
知名的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給出的了分析報告,其認為2019年第一季度的iPhone銷量將在3800萬至4200萬部之間,預計2018年iPhone的總銷量將達到2.1億部,而2019年全年iPhone銷量為1.88億至1.94億部,降幅達到5%-10%。
在全球所有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中,今年第三季度受到最大沖擊的企業為三星,該公司上季度手機的銷售量年比下降幅度高達13.4%。盡管三星手機銷量下滑明顯,但是它們當前依然是出貨量排在首位的智能手機企業,該公司當前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20.3%。
根據IDC數據,2018年三季度三星手機在中國出貨量大約為70萬臺。從中國市場的份額占比來看,2016年三星全年市場占比為5.5%,2017年不到3%,2018年前三季度為0.9%。當年中國手機市場的第一三星手機,經歷“炸機”事件后節節敗退。
其實,三星不愿意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12月10日,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權桂賢在北京Galaxy A8s發布會上高調宣布重返中國市場,“在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中,三星已做足準備,無所畏懼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三星將通過一系列舉措證明,三星已經強勢歸來”。
他們的“至暗時刻”
彌漫在欠薪與裁員的錘子身處暴風眼,負面纏身。錘子官網所有在售手機顯示缺貨,錘子科技內部郵件顯示員工11月份的工資無法如期發放,還有網友爆料錘子科技北京辦公樓下數十人拉出“錘子科技還我血汗錢”的標語。老羅的身退讓錘子的未來變得渺茫,有業內人士的爆料,錘子科技將“賣身”給360手機,不過錘子和周鴻祎都否認了這條消息,不過目前不知道錘子科技的手機品牌未來是否還會獨立運營。
面對負面新聞,羅永浩習慣于“懟回去”,而如今的他一反常態地保持了沉默,只是默默轉發關于錘子箱包的微博。
在破產的邊緣的金立最近也是風聲鶴唳。
十個多月前,劉立榮“隱身”香港,試圖逃離公眾和媒體對班賽賭博事件的追問。十個多月后,劉立榮現身承認參與賭博,還說只“借用”了金立的十幾個億。
近兩年來,金立手機銷量下跌,金立的營收狀況大不如前。據相關披露,2016年,金立的總資產為172.37億元,其中負債104.25億元。全年營收總額為271.69億元,凈利潤為13.32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僅為5800萬元。由此可見,金立已經賺不到什么錢了。
據悉,金立近年來斥巨資為其產品打廣告造勢,在廣告費上原本營收不佳的金立又再一次大出血。廣告支出的巨額資金加大了金立的資金缺口,并且支出的資金沒有在銷售環節得到回流。資金出現缺口導致供應鏈崩盤,供應商停止供貨,金立從“賣的少”變成了“沒得賣”。沒得賣又導致金立收不到回款,金立也就更窮了。
也有分析說,金立只顧著效仿,但沒能像OPPO和VIVO一樣聚焦一款機型的重點來宣傳,沒有以此來打造年輕化潮流化品牌,以至于當時金立連發八款機型卻最終沒有一款真正被消費者記住。渠道和代言上缺乏創新,使得金立在智能機大戰中馬失前蹄。
聯想手機的日子也同樣難過,今年的國內手機市場銷量統計排行,一直到前十都沒有聯想手機的名字,就連數據都停留在去年,2017年聯想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只有180萬部,市場占有率甚至不足1%,只有0.4%,要知道在2015年聯想手機銷量是2210萬臺,市場份額下跌了5.3%,而現在被曝光接近破產的金立手機,市場份額甚至比聯想高,是0.7%。隨著聯想Z5s的發布,能不能讓消費者購買對于現在的聯想還是個未知數。
中興和酷派的日子就更加難過。據了解,2017年中興手機出貨量約2500萬部,90%來自海外市場,且美國占比份額較大,多以200美元以下的低端機為主。
而今年全年發布產品寥寥無幾,在中國市場幾乎“失聲”,唯一的一款天機Axon M還選擇了在美國市場首發,這在以往中興旗艦機發布史上并不常見,在外界看來這像是在“放棄”中國市場。
12月6日,停牌超過20個月的酷派集團發布2017全年財務報告。酷派集團去年營收33.78億港元,較2016年同比下滑58%,年內虧損26.74億港元,同比減虧38 %。每股攤薄虧損0.53港元,這一數字相比0.72港元的股價頗為刺眼。
酷派管理層對慘淡業績的解釋是,主要因業務重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劇烈以及中國區域市場份額及銷量減少所致。2018年的手機市場上,各類榜單已無酷派的身影。偶爾的亮相,多是又賣一塊土地資產,或者與友商的商業糾紛。
江湖還是那個江湖
2012年,40歲的老羅在不惑之年決定闖入手機行業殺出一番天地。那時,42歲的雷軍的小米正在“為發燒而生”。
6年過去了,手機江湖仍暗流涌動著。
有人將2018年的手機市場稱之為“紅利真空期”。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給市場帶來新一輪革命之前,智能手機行業會進入黎明前的至暗時刻。盡管面臨大環境式微的境況,這一年仍然有一些技術的演進值得關注。
劉海屏、水滴屏、彈出式屏幕、打孔屏、折疊屏前赴后繼,你方唱罷我登場,屏幕革新大潮仍在繼續。
在屏幕之外,充電、內存也成為了各家攀比的賣點。屏幕越來越大、手機越來越薄,電池的空間就非常有限,難以提高電池容量,大家就在充電上下起了功夫。在這一年間,智能手機的運存從4GB上升到6GB、8GB,又繼續攀升到10GB、12GB。
基于過去一年手機行業發展的態勢,似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后智能手機時代”,并呈現出三大特征:銷量繼續往頭部品牌集中,市場T型格局已定;基于用戶核心需求的技術創新趨緩,消費者換機動力不足;出海尋找機會成主流,競爭全球化成為必然。
經過這一年的一場血雨腥風洗禮,在即將到來的2019年,5G面臨商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進一步成熟,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通過未來技術的探索給了產業希望。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