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中國,很在的時候就有過這么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也很淺顯,就是自己的命運自己是自己掌握的,然而,很多情況下未必能夠做到“隨心所欲”,譬如,如今已經進入凜冬行業的互聯網金融P2P。
2019年已經過半,回顧上半年的網貸行業發展狀況不難發現,從2019年年初至今,整個行業依然在進行清退。而就全國各地的清退動態而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深圳、云南、上海、遼寧、四川、山東(濟南)、湖南在內的七省市對外公示了網貸機構清退名單,涉及網貸機構數量多達405家。其中包含了取締類、失聯類(僵尸類)、自愿退出類,深圳、上海兩地清退數量占比過半。
此前,有媒體報道,7月份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900.28億元,同比下降62.19%,成交量基本與上月持平。截至7月末,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跌破800家整數關口,下降至787家,相比6月底減少了30家。截至2019年7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合計貸款余額總量為6669.94億元,環比下降2.93%,下降幅度為201.26億元,同比2018年7月底下降幅度高達30.24%。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也,下相關政策的影響下,以及市場的動態調整,今年網貸行業的下降幅度,要比去年“雷潮”時期還要高。從數據上我們很容易看出,整個行業依然保持在“較高頻率的清退模式”。隨著“清退潮”的不斷深入,行業的變化似乎看起來也“岌岌可危”清退浪潮也從小型的網貸平臺,慢慢的蔓延到了“頭部平臺”。監管釋放出了信號,也讓平臺有所行動:對于網貸的業務慢慢地壓縮,把重點放在了貸款端的業務中。也有很多頭部平臺布局其他業務,然而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看不到終點的網貸,轉型之路千難萬險,又到十字路口的網貸平臺,應該往哪走呢?
行業的持續“三降”平臺是否能夠扛住
與銀行的模式是一樣的,網貸平臺最為重要的營收來源就是利息差。網絡貸款信息中介業務,從本質上說,還是做的信息的不對稱,主要體現在利率的不對稱上。出借人的利率與借款人的利率,中間存在差額,網貸平臺作為投融兩端的中介,主要賺取的是差額費用。
針對出借人的投資資金,對于網貸平臺來講是“本錢”,如果沒有出借人的投資,網貸平臺單純有借款人,無法爭取“利差”。在2016年824文件沒有出臺之前,不少網貸平臺以自有資金對外放款,然后再吸收出借人的資金。這樣一來,不僅僅平臺本身是“超級放款人”,這種業務模式,也成了“資金池”模式。
但是自從相關部門要求P2P網貸平臺壓降存量業務規模、出借人數量、借款人數量以后。從業務形態上來講,持續的“三降”肯定會影響網貸平臺的收入。從今年年初看出,網貸平臺在削減成本,不管是人員還是業務規模,都在下降。為的就是,能夠斷臂求生,等到未來的備案。但是,備案再度延期,也讓很多平臺始料未及。同樣,出借人也沒有想到網貸平臺的備案會拖這么久。
值得一提的是,頭部平臺慢慢也顯露出來將要退出的跡象。按照股東背景、平臺實力、以及品牌影響力來講,頭部平臺的退出略顯“不合邏輯”。有的出借人驚訝地說到,你看某某某也要退出了,看來真沒希望了。頭部平臺的退出對于行業來講,確實能夠帶來一定信念上的崩塌。
轉型之路接連被“堵”網貸平臺到底應該轉型什么?
當下,退出和轉型是P2P行業重點,也是監管的引導方向。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在P2P業務受到嚴格的“三降”監管的情況下,調整業務方向,也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從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來看,網貸平臺在互聯網、流量、品牌營銷等多方面的優勢。按照常理來判斷,網貸平臺轉型并不難。但如果從網貸平臺自身的角度出發,網貸的轉型還是有些困難的,難就難在還想繼續地選擇“P2P”這條路走下去,舍不得放棄。這是大多數網貸平臺的想法,還是想未來能夠拿到“牌照”,繼續地做,畢竟是一塊“牌照”。目前看,整個市場環境、監管政策、行業信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具備。網貸平臺的轉型也多少有點迫不得已。
其實早在17年,監管給出了轉型方向,網絡小貸或者消費金融。有的平臺布局早,在年初就開始轉型,把方向瞄準在互聯網貸款市場。對于其他的平臺來說,意識到轉型問題的節點較晚,有的意識到了自己得要轉型,結果卻迎來了清退。網絡小貸的監管政策從2017年收緊以來一直沒有再新設,雖然監管不止一次地說過網貸平臺可以轉型網絡小貸。政策沒出,沒給牌照,始終也是沒有名分,平臺這么做下去始終是底氣不足。再者,中小平臺的自身實力不足,借助互聯網做貸款業務,或者進行助貸業務,沒有技術上的支持,沒有資金渠道,最終難以轉型。也有部分頭部平臺在擴充境外互聯網券商業務,雖然是一條好的出路,但是上周證監會發布了相關政策,對于在境內代理境外市場的機構,必須要先在證監會取得備案,并且不能進行實質性營利業務。這對于擁有大量投資群體的頭部平臺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兒,本來以此轉型能夠依靠龐大的投資群體實現“周邊價值”,但是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似乎從行業上來說,對于網貸的出借人來講,尤其是目前還在投資的出借人,投資的平臺遇到問題,有一種唄套牢的感覺,在目前的這種“四面楚歌”的形式下,沒暴雷的平臺,借出人都在一步步的小心翼翼,都在默默祈禱不要在出什么幺蛾子。
行業問題,借出人的信心或許比平臺本身的問題更嚴重。
不管是從投資者的側面來觀察,還是從行業本身來判斷,或許問題不僅僅是出現在平臺上,還有就是出借人對整個行業的信心。相對于平臺的問題,投資人的信心尤為重要,如果說平臺是蓄水池,那么,投資者便是蓄水池的水源,水源沒水,水池必然枯竭,網貸行業行至黑暗,然而,在這條路上,似乎并沒有一點可能看到的光點。
出借人的投資理財需求再一次的放空,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2013年以前。網貸行業之所以能夠在近五年的時間快速地發展而后衰落,最大的要素就是滿足了人們的金融需求。暫且不論網貸行業有多少雷區,業務模式是否合規,網貸這個業務形式,相對比與傳統的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確實是驚人的,尤其是在早幾年,整個行業都呈現出井噴式發展。
雖然,資管新規已經正式下發,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陸續開業。對行業的發展沖擊也很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投資者的理財習慣已經被固定,也可以說大家的胃口越來越大,之前確實在網貸上享受到了高息,現在讓他接受低息,有一定的落差感。拋開風險定價不討論,大部分人在選擇理財的第一反應是看收益。
所以,就算行業目前還處在陣痛期,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投資者覺得“踩空”或者說是隨時炸雷,在投資的同時會讓投資變得猶豫不決。但是在未來的金融投資中,大部分投資者可能會回歸到銀行理財,然而如果還有“新型理財”出現,會不會跟網貸一樣,再一次引得大家蜂擁而至呢?
網貸又到了關鍵時刻,在車上的出借人應該下車摸黑,還是在車上“一條路走到黑”?在清退期的網貸行業,能夠堅持多久并不是自身所決定的,更多的是政策、市場、以及出借人信心來掌控平臺未來的命運。行至黑暗,網貸行業已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