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在朋友圈中,一手代購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代理,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貨源,所以很有可能賣家自己也并不確定產品的貨源和質量是否真的有保證,難免魚龍混雜、以次充好。再加上微信朋友圈大多是做熟人生意,“坑熟人、以次充好”的事情時有發生。而由于朋友圈“殺熟”的特點,很多上當受騙的買家礙于面子不好意思找賣家理論或要求退換。
因此消費維權是個問題。
缺乏第三方平臺,買賣雙方都有風險
除了少部分有自己網店的“微商”會將顧客導到網店所在平臺進行交易,大多數的草根“微商”一般都是找相應的廠商合作,由廠商提供商品的圖片,自己只賺取中間差價,且交易方式靈活:有當面交易,有貨到付款,或款到付貨。“微商”
從中抽取提成,退換貨多是口頭協議,整個購物過程并不安全。
由于這些“微商”僅僅依靠熟人之間的信任,缺乏像一些購物網站那樣的第三方資金托管平臺,難免存在許多風險,如付款不發貨以及售后問題等等,一旦出了問題,消費者維權比較困難。另外,與在實體店消費不同,消費者拿不到收據或發票,即使拿到貨物,也不知貨物的具體來源地,找不到經營者。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交易下,雙方難以保證產品質量,一旦出現問題,對買賣雙方都有風險。
沒有憑證,投訴難受理
一旦發生糾紛,除了吃啞巴虧外,有些消費者可以選擇了維權。但記者調查發現,這種維權非常困難。
目前,發布信息的微信平臺并不對這種交易做擔保,該平臺也不鼓勵用戶在朋友圈買東西。
如果用戶發現微信上有任何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不合法行為,可以通過微信舉報功能進行檢舉,核實后將對違法賬號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理,但該舉報功能只針對公共賬號,暫不支持直接舉報微信好友信息。
而目前12315受理的維權糾紛,需要消費者提供相應的單據,或者經營方主動承認有銷售行為,否則投訴很難被受理。
選擇“微商”需謹慎
一般情況下,消費者遭到欺騙或想要投訴,首先就會找到工商。但對于沒有營業執照、固定營業場所的微商,工商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對于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一經發現工商部門會進行嚴厲查處,但熟人之間的私下交易處理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消費者面對這類推銷需謹慎對待。
代購如果是個人行為,遇到消費陷阱,消費者很難用新《消法》來維權。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廣大消費者,在選擇微商時,盡量選擇有實體店的商家,對賣家的真實身份與貨品來源進行細致了解,充分確認賣家信息后再消費。同時,微信購物不宜選擇貴重物品,在購買商品時應注意保留聊天記錄、銀行匯款單等交易記錄,盡可能降低購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