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明顯地將該企業與其他企業區分開,可以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產品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經濟附加值也就愈高。文化作為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支柱產業,愈來愈受到商家的青睞和重視。各行各業紛紛圍繞文化大做文章,眾商家都希望通過文化營銷來培育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開辟新的藍海。
筆者發現,在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的家居建材業,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打“文化”牌,重新包裝產品概念,以此開拓市場。各企業之間的競爭也由比價格、比款式、比質量發展到比品牌的文化內涵。國內不少家居建材企業都對自身的品牌文化進行了重新審視,確立了企業文化在品牌營銷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品牌的文化內涵已成為產品的重要附加值。
“文化”概念流行源于市場需求
家居建材企業紛紛轉向打“文化”牌,以新概念營銷,絕非偶然。消費者對家居生活品質越來越重視,消費需求隨之升級,文化營銷正好滿足了消費者的高層次心理需求。需求決定市場,建材產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和審美需求,還要能體現消費者的身份和品位。家居產品已不僅僅是擺設,在某種程度上,它更需要與消費者的生活相匹配。
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語,因此企業往往需要將“文化”落實到某一個點上來表現。成功的文化營銷可以讓產品和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成美好的印象,這種好感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無形的優勢。產品可以被復制,可以被模仿,但是深入人心的東西卻難以被復制。
其實,文化的影響力無處不在。文化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家居行業,還體現在咖啡、酒店、奢侈品等諸多方面。文化創造的是獨有的氛圍,以及由此帶給消費者的獨有體驗,讓消費者體味產品以外的價值。
企業為吸引消費者眼球花樣百出
應該說,企業重視文化建設是件好事,但要落到實處卻絕非易事。不可否認,部分企業并不是真正重視文化建設,他們只是借“文化”進行自我炒作。家居企業的文化真真假假,不免讓人看花眼,企業為吸引更多關注,在文化營銷上也是花樣百出。文化營銷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它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提升品牌形象;運用得不好,或者純屬炒作,它只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