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有那么些讓人印象深刻的“黑榜”,但沒有哪年像今年一樣上演如此之多的“羅生門”——被媒體曝光的企業指責媒體報道不實,被相關部門檢出不合格產品的企業說各自依據的標準不同,給品牌抹黑事件的企業稱自己“被構陷”……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曝光事件后,真相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依然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期待企業誠信經營的同時,我們還在期待相關政府部門的有力監管、標準的跟進和統一。或許只有當這些客觀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才不會有這么多被曝光的企業如此“理直氣壯”。
達芬奇密碼
2011 年7月10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的《達芬奇“密碼”》讓家居行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只是這種關注并不是以家居人期盼的方式。據央視報道,達芬奇所售的家具聲稱是意大利生產原裝進口的、使用名貴實木的“國際超級品牌”,實際上并非進口,甚至有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輿論一片嘩然之際,達芬奇家居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并以黑衣墨鏡“消費者”的怒斥和潘莊秀華的痛哭流涕告終,活脫脫變成了一場鬧劇。但事情并未就此打住。隨后,達芬奇陸續發布聲明,否認媒體對其的指控,并表示期待政府相關部門的檢驗。到了11月24日,達芬奇家居認為廣東衛視的某報道侵權,其發布的聲明也將7月中旬央視《每周質量報告》首發的達芬奇家居涉假的報道稱為“虛假”新聞,表示目前仍在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解決消費者投訴及向媒體答疑,并稱期待行政機關做出 “公正的最終調查結論”。
點評
從信誓旦旦的保證到發布會上的痛苦流涕,從最初的道歉到目前“遭到構陷”,達芬奇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目前仍是撲朔迷離。雖然達芬奇部分產品在國內保稅區的“一日游”確實合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部分達芬奇銷售人員在銷售時隱瞞了“產地”等重要信息,達芬奇本身的產品標示也不夠準確。盡管一再強調媒體報道有誤,經歷了這么一場風波,達芬奇再委屈,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消費者買賬了。
達芬奇事件并沒有塵埃落定,畢竟還在等“最終調查結論”,我們也無意做過多的判斷,但行業會感謝達芬奇,因為它促使家居賣場徹查洋家具的身份,使得代理和銷售更加規范;消費者也會感謝達芬奇,因為它給“迷信洋品牌”的消費者們上了深刻的一堂課——洋的、貴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經歷了風波和教訓,希望行業和消費者都能成熟起來,而企業能從中學到誠信是多么重要的一課。
#p#副標題#e#
宜家一年四發召回令
2010 年的“兒童窗簾”召回事件仍讓人記憶猶新,2011年宜家再次遭遇了召回門。今年,宜家總共發出了4次召回令,包括玻璃杯、咖啡壺/茶壺、折疊兒童帳篷和帕克思奧爾蘭PAXAURLAND玻璃鏡門,原因都是“使用中可能會破裂,導致使用者受傷”。而在今年發出的前兩個召回令中,宜家都承諾“決不會降低對產品安全的要求”,這句話卻在后兩次召回令中悄然消失了。
點評
頻繁地主動召回產品,這種舉動對于宜家來說可以理解為大品牌認真負責的表現。要求企業不出錯或許是苛求,畢竟“人無完人”嘛。但恐怕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召回頻率之高。如果一個企業足夠負責任,那其在出售產品之前,應對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掌控更得體,將影響安全的不良風險控制在最低,否則只會給人留下“偽負責任”的印象。
帝王馬桶被劈
8 月22日,一段“劈馬桶”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在該視頻中,安徽的某消費者自稱花了5000多元購買的帝王馬桶因有質量問題得不到解決,劈開后發現內里填充物是泡沫和木棍。帝王潔具方面對媒體表示,所謂“泡沫填充物”其實是帝王潔具重要的創新技術工藝,并否認接到安徽市場因產品質量問題對雷諾坐便器產品的退貨請求,并在官方聲明中表示“十多年來,帝王潔具從未因為以上兩個因素而影響消費者正常使用,更未導致質量問題,也從未因此被消費者投訴”。與此同時,有關代理商與廠家之間矛盾是此事件導火索的說法也被傳得沸沸揚揚。
點評
馬桶事件最終沒有定論,但很多消費者才知道馬桶也有可能是亞克力材質的。在此過程中,帝王潔具發布“購買帝王潔具亞克力坐便器的消費者,10年內任何時候出現正常使用造成的坐便器內膽破損,公司將免費更換”的承諾,這總算沒讓消費者對這個企業太失望。
#p#副標題#e#
蘇泊爾產品下架
10 月起,國內知名炊具品牌蘇泊爾便陷入了輿論漩渦。哈爾濱工商部門公布蘇泊爾不銹鋼鍋等81個型號產品存在錳含量超標,鎳、鉻含量不達標等問題,并在轄區內對問題產品強制下架。蘇泊爾方面則于10月15日發布公告稱,其所有相關產品均通過國家相關機構檢驗,對于哈爾濱市工商部門檢查涉及的全部產品,公司于 2011年9月29日再次送交國家相關機構檢驗,檢測結果均為合格。據媒體報道,哈爾濱工商部門
和蘇泊爾的兩份檢測報告,依據的標準并不相同。據了解,哈市方面依據的是不銹鋼冷軋鋼板的國家標準,蘇泊爾依據的則是原輕工業部頒布的不銹鋼器皿標準。有消息稱蘇泊爾采用1992年的行業標準是為節省成本、追求最大的利潤。而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和中國特鋼協會不銹鋼分會等協會也陸續出來表態,二者說法針鋒相對,這讓事實更加撲朔迷離。
點評
這個事件的爭論焦點在于采用哪種標準判斷產品合格與否。對于高速發展的廚房家居產業而言,23年前和19年前制定的標準都存在著不合時宜的可能。蘇泊爾已經挨了好幾大板,但更該挨板子的,恐怕是相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制定與時俱進的標準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啊!
進口凈水器集體落馬
5 月,國家衛生部發出了《關于公布不合格涉水衛生安全產品的公告》,讓關注水安全的消費者有些揪心——公告顯示,包括三菱、3M、怡口、海狼星、松下等11 款進口凈水產品質量不合格,問題主要包括砷超標、菌落總數超標和有機物去除率不合格等。據了解,砷是少數幾種會通過飲用水使人致癌的物質之一,屬于飲用水中需重點防范的污染物之一。而這些洋品牌被曝光后,只有派斯和3M公司給出了調查結果,但排除了產品設計和質量缺陷,責任直指管理中的疏忽——“在進口運輸和存儲過程中存放不當”。而除這兩家公司和百諾肯公司外,衛生部《公告》涉及的其他凈水器品牌均未對此事做出回應。
點評
凈水器“不凈”甚至可能有毒,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人難以接受。但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些洋品牌被曝光后的“不作為”。唯一兩個態度還算積極的品牌,也都將責任推到了“管理不當”上。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進口品牌本來就意味著對它們的信任,如此結果如何不叫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