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室內承重隔離板的板材,竟然一跺就斷、一掰就碎,要是沾了點兒水更是一捏就成粉末兒……這是最近合肥曝出的“樓粉粉”事件中人們對于板材的形象描述。有意思的是,對于板材可能存在質量問題的質疑,相關部門在連續兩天的時間里出具了兩份質量檢測報告,宣稱這是一種新型板材,完全合格,承載力甚至大大高于合格標準。
要知道,公布質量檢測報告的是安監部門,地地道道負責質量監管的權威機構,在眾目睽睽之下,很難說相關人士會作點兒弊、造點兒假,借以幫相關企業推卸責任。但在一觸即碎的產品事實面前,質檢報告就像一個撒謊的孩子,讓人一眼就覺得不可信任。
質檢報告缺乏公信力,它出了什么問題?一種可能是依據的標準版本太低,另一種可能則是檢驗的方法太舊。不過,再低的標準,也至少得讓產品能夠將就著用一用,不至于一跺、一掰、一捏就灰飛煙滅;再舊的方法,也至少是經過實踐驗證有效的,不至于胡亂往檢測證書上填數據。于是這種檢測報告就成為不解之謎,只能留待人們去遐想、去猜測,想來想去想不清楚,猜來猜去猜不明白,最終是不了了之。
在家居行業,當遭遇質量危機時,企業總能拿出合格的質檢報告給自己辯護,類似的怪事并不鮮見。還有一種怪事兒,質監部門在抽查時不合格,企業再送檢時,就莫名其妙地合格了。比如,北京一家櫥柜企業曾經被北京市質監局抽檢時被判定甲醛超標,可這家企業卻公開叫板,“誰要是把家里的櫥柜拆下來送檢,質量不合格,我就賠付檢測費,還給你雙倍賠償”。叫板的結果是,企業大獲全勝,所有不信邪送檢的客戶,拿到的都是合格的質檢報告。是質監局錯了,還是企業在玩兒花樣,依然是不清楚、不明白、不了了之。
更怪的是,同一種產品,送到不同的檢測機構,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這個機構判定它不合格,另一個機構則判定它合格,兩個機構都有資質,可誰的結論都不是最權威的,甚至成不了打官司時的依據,對于消費者來說,就只能是霧里看花了。
就算檢測機構足夠權威,檢測結論絕對準確,也不能說持有合格質檢報告的產品就真正合格。誰不知,檢測報告只對送檢的樣品負責?為了應付檢測,把產品做得實在些,以便拿到合格的報告,實際賣給消費者的產品偷工減料、粗制濫造,這種事情并不是空穴來風。
家居質檢報告的這些亂象,給消費者的警示是:別把質檢報告當做產品合格的護身符。購買產品時得從多方面去評判,不能被一紙報告所忽悠。品牌是否值得信賴、企業是否立足長遠,以是否永遠視質量為生命、真正做到貨真價實來衡量,檢測報告不過是個自我監督的參考和不斷改進的動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