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消費者黃先生在為兒子的婚房裝修過程中發現,定好的紅橡木櫥柜變成了雜木柜,雖然商家承認“把材質搞錯了”,卻不愿進行賠償;今年4月,市民徐先生為自己婚房裝修,一次監督中發現新裝的櫥柜被蟲子咬出了不少洞,裝修公司給出的解釋竟然是“蟲子是從窗戶外飛進來的”。
滄浪消保委胡興強秘書長告訴記者,近幾年因家庭裝修產生的糾紛正越來越多,除了上述這些裝修過程中發生的糾紛外,還有不少糾紛是發生在裝修開始前的,“家裝市場貓膩不斷,消費者們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很容易掉入陷阱,從2011年到現在,我們接到的家裝糾紛就已達到上百起了。”
案例
談好的設計費陡增1.8萬元
市民張女士有一套毛坯別墅,為了把房子弄精致些,前些日子她特意找了一家挺有名氣的裝修公司幫忙設計,誰知還沒開始動工,張女士就因收費不合理與對方鬧翻了臉。
原來,這家裝修公司先是以“給設計師的收費”為由向張女士收了2000元訂金,并簽了一份內容簡單的“設計合同”。當張女士付完錢后,對方突然提出總設計費實際為2萬元,只有補交余下的1.8萬元才答應完成設計圖紙。
感覺不對勁的張女士隨后咨詢了其他裝修公司,發現2萬元的設計費比市場價高出不少,“設計合同”也不符合規范,便想著要回訂金后換一家公司裝修。不過,張女士手中只有一張訂金的收據,加上不規范的“設計合同”偏向于對方,最終張女士只能自認倒霉白白損失2000元。
胡興強說,在處理裝修糾紛時,一旦消保委調解不成只能采取仲裁等方法,而目前家裝消費糾紛仲裁不僅手續煩瑣,仲裁費、檢測費也很高,這讓許多和張女士一樣的消費者知難而退。“家裝投訴主要集中在價格、質量、款式等方面,經營者往往利用消費者對家裝知識的匱乏,不遵守法律法規在合同中私設陷阱。”胡興強表示,部分消費者想用邊裝修邊學習的方法避免上當,可等他們稍微了解家裝行業時,卻早已中了招。
疑問
家裝背后到底還有多少貓膩?
那么,家裝行業的背后到底有多少貓膩呢?胡興強向記者娓娓道來———“首先是價格方面,許多裝飾公司會采取‘初始少報項目低預算,裝修過程再釣魚’的辦法吸引客戶,導致工程預算與實際結算出入大。例如裝修公司最初的報價很低,但在實際裝修過程中一旦消費者要求對工程設計進行修改,公司方就立刻大幅提升改動部分的報價,讓消費者苦不堪言。“在質量方面,家裝公司則會利用消費者對施工程序、原材料質量、裝修施工質量驗收業務等知識的匱乏,在施工中粗制濫造、偷工減料等。”另外,裝修公司素質參差不齊、家裝監理缺失、行業內霸王合同多、企業無故失信等問題也讓家裝市場陷阱重重。
胡興強表示,有的家裝公司還會進行虛假宣傳,以“禮品贈送、抽獎、口頭許諾、設計費優惠”等內容吸引消費者上鉤,一旦此時有人盲目簽訂家裝合同,必吃啞巴虧,“這樣的投訴滄浪工商去年就接到了26起。”
措施
工商部門統一格式合同規范家裝市場
為了規范家裝市場,今年下半年以來蘇州全市各級工商系統就針對轄區內家裝企業,集中開展了家裝合同的輔導,要求他們嚴格執行格式合同,切實履行好家裝活動中的義務。
胡興強稱,這些合同明確了家庭裝修中的付款方式、建材購買、糾紛處理等細節,把家裝公司與消費者在開展家裝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一一列舉出來,通過統一格式合同的方法減少糾紛。
除了從合同出發外,胡興強覺得還要從多方面規范家裝市場,如有關部門應提高家裝市場的準入門檻,對從事住宅裝修的設計、施工、監理的單位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等級證書后方可承攬裝修工作,“最好裝修單位也能開展信用等級評定,建立起信用檔案和信息網絡查詢平臺,幫助消費者更容易辨別家裝公司的優劣。”
而考慮到消費者缺乏相關知識等問題,胡興強認為市場可以鼓勵發展家裝監理行業,即由第三方建立的監理人員協助消費者從專業角度對裝修過程予以監管。他建議由政府部門出臺措施推動監理公司向家裝市場拓展,并通過考試的形式發給監理人員“家裝監理咨詢工作證”,從而允許其擔任家裝監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