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GB28010-2011》(以下簡稱“新國標”)強制性實施已有4個半月,記者在6月15日走訪北京市場時卻發現,友聯紅木等品牌企業嚴格執行“一書一卡一證”的規定,福星古月、天紅軒等企業則完全不見明示卡蹤影,呈現守法者與違法者共處的亂象。業內人士稱,紅木“新國標”雖有強制性規定,卻陷入監管空白,無人檢查或處罰導致大部分廠家肆無忌憚地公開違規。
市場亂象:
“新國標”企業未執行
2月1日,紅木“新國標”正式實施。根據規定,紅木家具必須配備使用說明書、產品質量明示卡、產品合格證,即“一書一卡一證”齊全,否則禁止銷售。然而,“新國標”明文規定的這條國家強制性標準,在實施4個半月之后,依然鮮有企業執行。
作為首個積極倡導執行“新國標”的企業,友聯紅木堪稱業內最守法者。6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在居然之家麗澤店的友聯紅木展廳看到,每一件產品都有專屬的產品質量明示卡,上面清楚地標明了產品名稱、規格型號、適用范圍、材質和工藝等項目。除了友聯紅木以外,居然之家麗澤店紅木大會堂的30多個品牌全部按照紅木“新國標”要求,為產品配備“一書一卡一證”,只是各家執行水平參差不齊。
在十里河某著名賣場,北京商報記者卻看到了另一種情形。在一個名叫“福星古月”展廳(也稱“胡大侃紅木超市”),待售產品完全不見明示卡蹤影,僅有手寫的產品標簽,其中不少產品只以籠統的“老紅木”來標示材質。對于明示卡的缺失,銷售員解釋為“我們現在走品牌路線,主要以合同為主,會在交付產品時附上‘三包卡’”。另一個名叫“天紅軒”的紅木家具品牌,銷售員對紅木“新國標”毫不知情,對“產品質量明示卡”更是一頭霧水,產品標簽也以手寫,將材質稱為“老撾紅酸枝”、“紅酸枝”等,一個價簽原標為“老撾紅酸枝”又用手寫為“檀香木”,讓人根本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材質。類似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西四環、南三環的多家紅木家具專業市場,本該強制性執行的“新國標”,被這些紅木企業置若罔聞。
業界說法:
不“明示”暗藏玄機
為何紅木“新國標”實施已經4個半月,不少廠家仍然明目張膽地售賣沒有配備產品質量明示卡的產品?這其中實際上暗藏玄機。
自從“新國標”于2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不少企業以“制作麻煩、高額印刷費用會增加成本”等說辭拖延制作質量明示卡,形成龐大的觀望大軍,甚至還有人在僥幸地期盼紅木“新國標”無疾而終。對于這種說法,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王秀林予以駁斥:“紅木價格昂貴,大錢賺了,難道還在乎這點小成本?”他認為,心里有鬼的廠家才不敢明示,“‘明示卡’白紙黑字地寫明材料,如果有問題,消費者就有證據對簿公堂了,他們生怕被查出假貨擔責任,怎么可能主動明示?”
不能“明示”的另一個理由是,紅木品種多、產地復雜,有的廠家也不明白材料從哪兒來的、是什么材質。友聯紅木總經理潘海英卻不認同:“企業不知道自己產品材質,就不要生產產品了,做這行就得多些研究,做得專業。”
北京防偽技術協會專家劉平指出,為產品配備“一書一卡一證”是“新國標”中要求強制性實施項目,所有紅木廠家都必須執行,不應該存在不執行或者變相執行的行為。
原因分析:
違規者未受處罰
明明出臺了國家強制標準紅木“新國標”,為何違規者都在肆意售賣產品?業內專家表示,關鍵原因在于紅木家具行業陷入監管空白,違規者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
劉平告訴記者,工商和質監兩個部門都可對違反“新國標”的行為進行抽檢和處罰,前者依據《產品質量法》,監管生產領域的產品質量,后者則從標準化管理角度,監管流通領域的產品質量。然而,紅木家具產品的投訴很少,沒有引起執法部門的重視,也就沒有主動監管企業的經營行為是否違規。
質量監管的龐大費用支出,也使相關部門望而卻步。據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材工業研究所專家姜笑梅介紹,抽檢產品需要正規購買,國家撥出的專項經費有限,根本買不起昂貴的紅木家具,即使抽檢也只能切一小塊,無法代表產品全貌,根本查不出真假,更何況產品材質本身也存在鑒別難題,目前的檢測方法只能精確到產品種類,無法判斷產地。
“有強制性標準卻無人監管,完全依靠市場自覺行為難以真正奏效。”居然之家副總裁任成認為,紅木“新國標”要真正貫徹實施,需要有責任的企業與賣場共同努力,更需要執法部門強化監管職能,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