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房地產的發展,家裝業也從純“游擊隊”逐步向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然而,受從業人員素質、監管機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家裝行業仍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設計師拿回扣、不正當競爭,甚至知名裝修公司將工程轉包給“馬路游擊隊”等現象發生,坑害業主。
眼下又到家裝的黃金季節,買了房的新業主們對家裝行業的貓膩又了解多少呢?近期,中國質量萬里行進行了調查。
小公司低價攬客高價成交
“100平方米房間裝修經濟型全包價2.98萬元、舒適型3.98萬元。”這樣的廣告您見過嗎?有的公司全包價甚至只需要2.68萬元。如果你信以為真,到裝修公司去咨詢,那么就會一步步落入陷阱。
安徽朱女士有一套不足80平方米的還建房要裝修,因為資金有限,裝修公司的低價裝修廣告讓她動了心。朱女士選了其中一家裝修公司上門了解情況,裝修公司接待人員信誓旦旦地保證,只要選定全包套餐后,公司將負責裝修的所有事項,朱女士不會再多花費用,除非想增加項目。
因為對裝修業不了解,再加上工作人員熱情的接待及承諾,朱女士放心地與裝修公司簽訂了裝修合同,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則讓朱女士始料未及。
進場裝修后,朱女士才知道,如果按裝修公司全包套餐里的項目施工,她的房子可能沒法住。“櫥柜只有一直米,衣柜一米五,衛生間除了一個蹲便器,一個洗面盆,其他什么也沒有,這房子能用嗎?”朱女士至今仍后悔萬分。
怎么辦?只有增項了,增項可是要加錢的,而且合同簽了,工人已經動工,朱女士交的部分裝修費用也退不回來,只有按裝修公司開出的價格進行增項。結果裝修完,朱女士一共花費了6萬多,足足比裝修公司開始承諾的全包價高了一倍多!朱女士說:“我再也不會相信那些小裝修公司的低價廣告了,真是害人不淺!要裝修還是找大型的正規的公司,哪怕貴一點,可能會靠譜些。”
轉包給“馬路游擊隊”
與朱女士想法一樣的人并不在少數。湖北張女士第一套房是找“馬路游擊隊”做的裝修,吃了不少虧,于是在二套房裝修時,她決定找一家正規的裝修公司。
經過精挑細選,張女士選定了當地數一數二的、具有設計、施工雙甲級資質的某大型連鎖裝修公司。盡管該公司開出的價格也是“數一數二”的貴。張女士抱著“大公司質量有保障,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想法,與這家大公司簽訂了“半包”(即裝修公司除負責人工外,還包泥沙、管線等輔材,不包主材)裝修合同。
按照設計師的預算,張女士13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半包的人工和輔材價格為6萬多元,而裝修公司在此基礎上還要加收10%的管理費,而且還得另行支付4000元設計費。算下來張女士總共要向裝修公司支付超過7萬元,比之前別人介紹的一個小包工頭開出的4萬元半包價格高出80%。
裝修開始后,張女士發現大公司的裝修質量并沒有想象中的好,感覺和先前的“馬路游擊隊”差不多,而且施工的工人,無論是泥工還是電工都經常換人。
時間長了,張女士從施工工人和項目經理口中得知了真相。原來自己選擇的大型裝修公司并沒有自己的裝修隊伍,所謂的項目經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包工頭,那些裝修工人全是包工頭自己找的“馬路班子”。
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一些大型的家裝公司,看上去實力雄厚,實際上根本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伍。他們都是以大公司的名義高價承接工程,然后直接發包給與之合作的項目經理,即包工頭,最后由包工頭四處尋找“馬路游擊隊”組成施工隊伍。
前項目經理自揭潛規則
何先生曾經在上述某大型連鎖裝修公司擔任項目經理,據何先生介紹,他現在已經不做裝修了,但裝修公司里的貓膩還是清楚的。以張女士的裝修為例,裝修公司做出的預算是6萬元,而公司實際與項目經理結算時,首先要扣出38%的管理費,即6萬元中只有62%的費用到項目經理手中。“說白了,那家公司就像是一個大中介,找到客戶后兩邊收費用,客戶交的10%管理費全被公司拿了,公司還要再向項目經理收38%的管理費,就是客戶每交的10000元里,只有6200元給項目經理用于裝修,而項目經理也要賺錢,這樣真正用到客戶裝修的費用可能不到客戶支付費用的一半。”何先生直言。
裝修公司收取如此高額的管理費,是否要對客戶家的裝修質量負責呢?對于這一問題,何先生表示,客戶是與裝修公司簽訂的裝修合同,按合同規定,出現了裝修質量問題,裝修公司肯定要負責賠償。但實際上,即使出現了裝修質量問題,也不是裝修公司賠償,而是項目經理賠錢。
何先生說:“每個項目經理都與公司簽有合同,也押了質量保證金,誰做的工程出了問題誰賠。我現在雖然不做了,但押給公司的幾十萬質保金也拿不回來,要等裝修的質保期過了,沒有問題才能退回來。”
在裝修公司與項目經理的博弈中,大型裝修公司無疑占強勢地位,因此他們將項目經理的費用壓得比較低。而項目經理為了自己的利潤,只能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或者游說客戶增加項目。
何先生還透露,在裝修的各個工序中,水電改造是利潤最大的地方,這其中最常見的偷工減料的手段包括:“水管三通”(水管對接只能通一個方向,要通另外一個方向要再用一根水管,而三通就是一根水管直接接兩個方向);“機器打槽”(一般打槽要人工打,但為了節省人工,會用機器打槽,容易導致墻面裂縫);“一線多用”(一線多用就是一根線接多個房間,省材料)等。
而在貼地板中,常見的有水泥與沙比例不符合空鼓標準。水泥與沙比例一般是1:3,但為了節省水泥,會提高這一比例,而空鼓則是在貼地板時,少放水泥與沙,地板與地面之間則會出現空隙。
此外,以次充好也是裝修公司、項目經理常用的手法。
設計師緣何熱衷于“陪購”
現在,很多消費者在裝修時都喜歡選擇“半包”方式,由自己購買瓷磚、地板、門、櫥柜、潔具等主材,這樣主材的質量會更有保障,也更合自己的心意。
安徽趙先生因工作繁忙,想讓一家知名的家裝公司全包裝修,但設計師卻建議趙先生選擇“半包”,如果趙先生選擇裝修公司全包,裝修公司在主材這一塊還要賺一道錢。趙先生稱“自己時間緊張,并且對購買主材沒多少經驗,不如讓裝修公司全包省心。”設計師表示,愿意抽一天時間陪趙先生購買主材,憑自己在裝修建材市場的人脈關系,一天時間足夠讓趙先生買到物美價廉的主材。他還為趙先生做了整個裝修預算,全部費用約16萬元。見設計師如此熱心,同時出于對設計師的信任,趙先生同意了這一提議。
接下來,設計師果然盡心盡力地陪趙先生前往建材市場購買各種主材,還主動為趙先生壓價,著實讓趙先生感動了一把。
然而,熱衷為趙先生陪購主材的設計師,在設計上卻并沒有多大建樹,不僅整個設計毫無個性和亮點可言,甚至還犯了將插座設計在書柜背后的低級錯誤。
后來,趙先生發現設計師讓自己購買的都是不知名的二線品牌產品,但價格卻不比一線品牌產品便宜,有的甚至還要貴一點。尤其是瓷磚,設計師讓趙先生購買的只是普通的玻化磚,但兩衛一廚的瓷磚居然花了11.5萬元,接近總預算的1/10,這下讓趙先生起了疑心。
隨后,趙先生單獨前往建材市場做了調查,發現設計師陪購的主材,其價格幾乎都高于市場上同等質量的其他產品近30%,特別是瓷磚,按趙先生家的用量,購買同質量的其他品牌產品,花費將在5000元左右。
在建材市場從事陶瓷銷售十多年的陳老板說,裝修人員幫業主選材料拿回扣早已是行業內人人皆知的“潛規則”。陶瓷業是撈回扣最多的地方,因為廚房、衛生間基本上都要鋪地磚。如果裝修人員幫業主選瓷磚,回扣可拿到貨款的30%左右,比經銷商的利潤大得多。
至于設計師讓趙先生購買的瓷磚品牌,陳老板表示,那個品牌是專走設計師路線的,即主要靠設計師帶客戶過去,而設計師可以拿到超過30%的回扣。為了不讓設計師的行為穿幫,平時有散客自己上門選購產品時,為避免探聽價格虛實,店員寧可生意不做也不會讓價。
而裝修公司的設計師很少向客戶推薦一線的品牌,一位TOTO潔具專賣店店長坦言,我們沒有設計師帶來的客戶,裝修公司幫業主選潔具,一般不選一線品牌,因為我們的價格相對透明,市場價格差距不大,最重要的是沒有回扣。
業主要基本“懂行” 謹防陷阱
很多新業主可能有這樣的體會,高高興興買了房,但一想到裝修就頭疼。倒不全是因為沒時間沒精力,大多是因為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裝修公司以獲得好的性價比,提防他們的各種陷阱,甚至還要動腦筋與裝修公司“斗智斗勇”。的確,裝修公司就是專業干這個活兒的,裝過無數套房子,你再牛的業主一輩子能裝幾套?
對此,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家裝市場亟須有效監管,工商部門將屢遭投訴的經營單位作為重點監管對象的同時,業主也應該充分利用12315申訴舉報平臺等渠道維權;受人員素質、監管機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家裝行業的規范發展尚需時日。建議新業主們盡可能學習部分裝修知識,從簽訂合同到完工驗收,能做到基本“懂行”,就是對裝修公司最大的“約束”,也是對自己最好的維權。當然聘請第三方作為監理,監督裝修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但不能排除“監理方與裝修公司勾結”的可能性。
業內人士還建議,業主在裝修前應多考察一下建材市場,對市場行情做到心中有數。裝修過程中,也要及時檢查各個環節,確保裝修公司或施工人員沒有對建材“偷梁換柱”。同時注意保存好合同,還有相關的裝修材料的證據及票據。
今年實施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多項條款涉及裝修維權。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如果遇到裝修公司的虛假宣傳,或者合同中出現“天價”違約金等霸王條款,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