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芬奇天價家具被指造假 經檢測發現消費者購買的達芬奇家具為不合格產品
“我們不做達芬奇”——這是9月初在北京銷售的47個進口家具品牌的莊嚴宣言;“我們不是達芬奇”——這是9月中旬簡歐家具被疑用板木冒充全實木時的自我申辯;“我是達芬迪,不是達芬奇”——這是香港家具品牌達芬迪在東莞名家具展上的宣傳噱頭。
“達芬奇”一詞之所以如此紅火,是因為它與“造假”聯系在一起。與它劃清界限,就意味著真材實料,意味著不虛假宣傳。從7月10日央視曝光達芬奇公司造假至今,人們對于達芬奇的關注隨著一個個新事件的頻繁冒出而漸漸減少,但達芬奇的造假形象卻深深地嵌入了人們的記憶中,欲罷而不能。
達芬奇犯了什么“罪”?工商部門公布的“官罪”有三條:一是部分產品質量不合格;二是產品標簽標注不規范;三是廣告宣傳不規范。在以事實、證據說話的“官罪”中,達芬奇似乎并不是那么罪不可赦,有些罪名也有些不痛不癢,比如“產品標簽標注不規范”,不過是對家具材質多籠統地標注為“木”、“皮”等,對美國品牌家具產品的產地多標注為“美國品牌、全球采購”,其實這種做法在家具行業里何止一個達芬奇?再比如“廣告宣傳不規范”,不過是達芬奇公司在其網站上使用了“國際頂級品牌”、“最高檔的家具”等廣告用語,不符合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這種語言在其他家具品牌那里常有過之而無不及,什么“最高品質”、“惟一尊崇”等標榜語句俯拾皆是。
達芬奇真正的罪名在民間,姑且在這里稱為“民罪”。其號稱專營進口家具,把價格標得驚人,宣稱自己是最高檔、最奢華生活品質的象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達芬奇是只能仰視而與自己的消費水平不相關聯的,但其苦心包裝出來的尊貴、高雅、真誠等品牌符號卻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有一天,央視用活生生的鏡頭告訴大家,達芬奇所謂“純進口”不過是“出口轉內銷”、意大利原產不過是中國東莞造、珍貴木材不過是廉價樹脂,人們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呢?“造假”本身就令人厭惡,印象中很高貴的東西“造假”,也就徹底突破了人們的信任底線。
“天地之間有一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別說達芬奇的消費者與多數老百姓無緣,老百姓的眼睛總是雪亮的。狡猾的商家總會偽造很多假象來迷惑官方的調查,有時候甚至會逃脫法律的制裁,但逃得了“官罪”的追究,卻逃不掉“民罪”的審判,老百姓一旦有了定論,會用唾沫淹死它。正如達芬奇,若干年之后人們提起它,或許能夠記起它的最大功勞只有一個——義無反顧地充當了一回“造假”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