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百安居與宜家做對比,似乎有些牽強,畢竟它們的經營內容太不相同。前者,主營建材等硬裝產品,是裝修過程中的消費場所;后者,主營家居及飾品等軟裝產品,是裝修結束后美化家居的選擇場地。然而,百安居與宜家同樣來自國外,同樣以統一收銀的超市模式運作,同樣曾給中國家居同行以極大的沖擊與震懾。何況,2012年這個夏天里,這兩家洋家居企業在產品品質方面成了難兄難弟,使得人們不自覺地把它們聯系在一起。
百安居的產品質量問題是相關部門在抽檢中暴露出來的,僅僅在兩個星期之內,其自主品牌產品就成了兩次質量“黑榜”的主角。一次是7月12日,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的水嘴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在被抽檢的74批次產品中有26批次產品不合格,其中百安居生產的一款商標名為B&Q的廚房龍頭由于管螺紋精度不達標,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另一次是7月23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陶瓷片密封水龍頭質量比較試驗結果,在50個測試樣本中,近四成水龍頭未達標準要求,百安居委托代工的一款商標名為B&Q的水龍頭因鉛析出濃度、流量均勻性等方面均未達標而登上質量“黑榜”。
宜家的產品質量問題則由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2012年7月初發布的最新報告披露。報告稱,宜家家居將在全球范圍內召回一款中國制造的燈軌,涉及數量達9.7萬個,其中北美地區召回約5000個。與此同時,針對宜家家居產品品質的投訴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呈增長之勢。
盡管都有著嚴格的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產品質量依然可能難以達標或者確保安全,在這一點上,百安居和宜家可以說風格非常相似。不過,對待產品質量,百安居的處理方法卻與宜家大相徑庭。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三年里,宜家對15種問題產品實施了召回,而百安居對于質監部門的曝光,從未有過任何回應。召回,是主動承認產品存在問題,主動把損失攬到自己身上,是一種成熟的應對質量危機的方式,宜家敢于頻頻運用,與百安居比起來,那風度就不知要好多少倍了。
敢于惹火燒身的宜家家居盡管負面消息不斷,依然紅火,它正在舉行的夏日促銷照樣擠破門;從不對質量問題做出回應的百安居卻在凄慘的經營漩渦中掙扎,來華6年從未盈利的報道使其雪上加霜,賣場里門可羅雀的景象讓這個外資巨頭喪盡顏面。作為上市公司圈錢工具的百安居與從來沒想過上市的私人企業宜家相比,單從承擔責任的風度來看,就相差太遠,它在中國逐漸走向沒落,也就并不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