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是提升質量競爭能力的基石。
質檢部門的最大特點是“靠技術執法、憑數據說話”,集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于一身,既是履職之本,也是優勢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質檢總局推動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由支撐保障作用轉變為引領作用不遺余力。梳理歷年質檢工作思路與安排部署,這一脈絡清晰可見。
2013年、2014年,突出強調要加強技術體系建設,推進科技質檢創新。
2015年,明確提出要強化計量的基礎作用、標準的規則作用、認證認可的橋梁作用和檢驗檢測的服務作用。
2016年,深刻強調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要面向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面向區域協同和城鄉一體、面向結構改革和綠色發展、面向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面向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五個面向”指明了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
2017年,進一步強調要以NQI專項實施為契機,優化質檢科研創新布局,推動各地把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項目。
2015年春季,支樹平參加中央黨校省部級“經濟建設與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專題班學習,他帶領10多位省部級同學共同研究,主筆完成論文《新常態下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研究》,對新常態下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為全系統找準質檢定位、推進質檢改革、充分發揮好質量技術基礎作用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2017年6月出任質檢總局黨組書記的侯建國,上任伊始即深入各地各單位走訪調研。從總局直屬研究院所到地方基層質檢部門,從檢驗檢測機構到一線生產企業,反復強調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明確提出要把計量、標準化等工作沉到生產一線,加大質量技術服務“走出去”力度。
加強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每一位質檢人念茲在茲的關注點。隨著質檢總局推動國家質量基礎設施作用前移,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進一步融合發展,對質量發展的綜合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人們看到,在基本物理常數、新一代高準確度、高穩定性量子基準等基礎前沿領域,計量科技不斷取得新突破,“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秒長基準裝置”等一批量子計量基準投入使用。在航空、航天、海洋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建立了19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立起25家國家城市能源計量測試中心和航天、交通能源計量中心。我國得到國際承認的校準與測量能力達到1423項,位居亞洲首位,國際排名從第7位上升至第4位。
截至目前,已有國家、行業、地方標準超過12萬項,企業標準超過百萬項,覆蓋了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各個領域。標準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深圳標準”“浙江標準”“山東標準”列入當地黨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務。
與此同時,標準國際化水平大幅提高,中國主導制定246項ISO標準,123項IEC標準。2016年國際標準提案數達160項,我國專家主導和參與制定的國際標準在ISO/IEC當年新發布標準總數中占比超過50%。五年來累計頒發各類有效認證證書63.7萬多張,總數較十八大前增長59.4%。
這是一串令人欣慰也令人鼓舞的數字。目前,質檢系統累計批準建設國家質檢中心551家、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398家,較十八大以前分別增長60%和30%。質檢技術機構擁有實驗室面積達835萬平方米,科研、檢測儀器設備達79萬多臺/套,增長88%;儀器設備原值達335億元,增長140%,一批高、精、尖檢測設備投入使用。
按照質檢總局黨組部署,探索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示范、推動國家質量基礎設施“走出去”、質量基礎設施助推“中國制造2025”、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設施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研究、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能力指數及理論研究等工作扎實開展……一系列打好“技術牌”、念好“服務經”的舉措得以生動實踐,質量基礎設施的作用正日益彰顯。
面向“雙創”,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技術機構面向社會開放,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各類科技園、孵化器、創客空間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質量技術支持。2017年全國“質量月”,質檢總局啟動以“服務零距離、質量零缺陷”為主題的質量技術服務中小企業活動。武漢岱家山科技城全國首個園區服務站,標準化、計量檢測、產品檢測、認證認可等協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推力。
面向區域發展,優化國家級質檢中心、檢測重點實驗室布局,支持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開展農村綜合改革、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特別是用好技術手段,幫助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油助力。
面向節能減排,重點圍繞“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發揮標準的技術支撐作用、生產許可證的政策約束作用、執法檢查的威懾作用,實施化解產能過剩標準支撐工程、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和綠色制造標準化提升工程,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示范和燃煤鍋爐節能減排攻堅戰。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質量基礎設施也是一種質量供給、制度供給。各級黨委政府要像抓基礎設施建設那樣,狠抓質量基礎設施。”2016年10月14日,支樹平在中央黨校“形勢與任務”報告會上發出強烈呼吁。
“我們必須夯實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9月21日,侯建國在2017年“國是論壇”上表示,要加強各級政府與行業、企業質量技術體系的融合發展,形成泛在協同、準確統一、可靠高效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
強基石,夯基礎,不只是質檢部門的事,還需要全國各地各部門共同參與實施。
近年來,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央軍委總裝備部等中央有關部門,也都把標準、計量等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2013至2017年,關于質量基礎建設項目資金總投入約309.13億元,其中投入檢驗檢測資金273.36億元,計量投入21.94億元,標準化建設9.81億元,認證認可5.02億元。
各省在質檢技術機構建設上加大投入,基本每個省都有數萬平方米的質檢院所和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從2014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