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公共檢測服務平臺建設,質檢中心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綜合檢測能力居全國前列。重慶市大力建設國家質檢基地,劃撥土地1011畝,計劃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室外試驗場15萬平方米,成為集檢驗檢測、標準創新、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產業服務基地。
為質量發展加注改革動力改革是時代的主旋律,也是事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拉開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這些部署要求,都與質量發展、質檢密切工作相關。
質檢改革始終順應大勢、逐浪行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加大力度。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質檢總局黨組進一步向全系統發出了“探索質檢改革路,實現質量強國夢”的新號令。
同年5月23日,支樹平主持召開質檢總局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號召全系統主動作為、舍得放權、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面推進改革。
這一天,以中央部署的涉及質檢18項重大改革任務為重點,著眼于質檢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統籌提出了質檢改革重要舉措和工作要點,兼顧當前和長遠,規劃了質檢各項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幾年來,質檢總局服務大局、務實改革,即使“傷筋動骨”也義無反顧、勇往直前。2013年先后將食品生產加工監管的重要職能劃出,有序推進省以下質監部門行政體制改革、檢驗檢疫監管機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標準化工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關便利化和提高通關時效等一系列工作,以改革強自身,以改革促發展,在改革中煥發生機。
圍繞地方質監行政體制改革,總局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聯合4部委印發指導意見,確保了全國質監系統干部職工在改革中思想不亂、隊伍不散、監管不軟、工作不斷。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溝通協調,在基層機構調整中更多體現質量元素,努力保持質監工作的整體性連貫性和質量設施基礎的完整性。
圍繞推進檢驗監管模式改革,全部取消一般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商品檢驗,中國電子檢驗檢疫(e-CIQ)主干系統全面上線運行,檢驗檢疫無紙化全面鋪開,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平均放行時長7.5天,同比縮短32.53%。在國務院公布的2批自貿試驗區可復制可推廣創新經驗中,質檢領域就有16項,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圍繞激發第三方檢驗檢測市場活力,與中央有關部門聯合出臺實施意見,大力推進檢驗檢測機構跨部門、跨系統、跨行業整合,將部分認證機構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2016年底認證機構數量較2015年增長40%。
圍繞標準提檔升級,推動建立由國務委員擔任召集人的標準化協調推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全面推行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企業標準備案管理。短時間內,就有8萬多家企業公開了31萬多項標準,覆蓋了51多萬種產品,企業創新活力得到極大釋放。
圍繞簡政放權,大力削減行政許可項目,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全部“清零”。配合國家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優化公證檢驗流程,壓縮公檢環節時間。探索推行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完成質檢系統“一單、兩庫、一細則”建設。
這其中,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是“放管服”改革的重頭戲和硬骨頭,也是破除質量發展瓶頸的關鍵點。2015年8月,質檢總局制定《關于深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三個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取消審批項目、最大限度下放審批權限、最大限度優化審批程序。
2017年6月,《國務院關于調整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目錄和試行簡化審批程序的決定》正式印發。質檢總局大刀闊斧,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全面清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前置條件、全面簡化發證審批程序,審批時間壓縮30個工作日,檢驗項目縮減30%。最大限度下放審批權限……至此,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33年一路行來,許可管理目錄從最初的487類縮減到目前的38類,縮減幅度達92%。同時,質檢總局堅持“證”減“責”不減,對取消許可的產品,事中事后監管措施緊跟上;對于轉認證的產品,切實做好許可與認證制度的轉換銜接。
給市場讓位,為企業松綁,讓群眾舒心,一系列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造力。2017年8月22日,在江蘇省宿遷市召開的推進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改革現場交流會上,王勇國務委員給予“率先行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的高度評價。
不觸碰難點,就不是改革;不擊中痛點,就難見成效。破解質量發展瓶頸,提升質量供給水平,質檢總局還將目光瞄準了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涉及綠色的相關產品標準、認證和標識由多個部門分頭設立,加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201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體系”。2016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制定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整合方案”列為2016年重點改革任務。
質檢總局迅速響應中央部署要求,與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一起會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多次溝通協調并修改完善,編制完成了整合方案。2016年7月21日,質檢總局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方案。
同年11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體系整合目標。“優先選取與消費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關的消費產品,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有利于人民群眾真正在改革中增加質量獲得感。”對這一重大改革部署,媒體這樣解讀。
束縛怎么沖破,藩籬如何突破,問題又怎樣攻克?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伴隨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速度與效率,時刻牽動著外貿發展和進出口企業的神經。然而,檢驗檢疫信息化多年建設過程中,不斷凸顯出系統多、部署分散、運行速度滯后等一些深層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