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李先生四十多歲,做點小買賣是自己的本職工作,經朋友推薦最近多了一份兼職——在王府井商場一家電影院“共享按摩椅”區域看守按摩椅。
“工作很簡單,有人對按摩椅感興趣,教他們如何掃二維碼支付后使用,出現問題上報,有消費者對按摩椅感興趣引導至商場的按摩椅購物區。”
李先生看中的是工作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有時看兩個小時,有時十幾個小時,一個小時14元,報酬適中,重要的是,工作時間可自己把握。”對李先生來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是,防止有人不消費者占座兒。
掃碼付款后進行共享按摩椅消費的宋先生說,“周末看電影前,剛好10-20分鐘的時間可以利用起來,做一個針對肩頸的按摩,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不僅緩解一周工作的疲倦,也能打發無聊的等待電影開場的時間。
況且,價格也比較接地氣,我覺得,這個共享模式應該會很受歡迎。”作為一名90后白領,宋先生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他說因長期面對電腦辦公,肩頸并不是很好,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按摩,他說自己會在朋友圈里進行推廣這種消費方式。
按摩椅的市場起源在李先生兼職的這個區域,共享按摩椅的功能方面,二維碼設置在按摩椅的左扶手處,右邊的扶手處,除了開關的功能鍵,有針對肩頸、腰間、全身以及腿部等四種模式的按摩,每一種模式又分為低、中、高檔,在掃碼支付后,消費者可根據需求自行選擇;在價格方面,共享按摩椅的區域放置了醒目的水牌,同時,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后就能看到按摩套餐的選擇界面,“支付8元,按摩十分鐘;支付12元,按摩20分鐘”;該共享按摩椅的服務說明部分,還專門列出了孕婦、發熱者、少數病患等不適宜使用該產品的人士,以及按摩椅損壞、兒童、醉酒等情況下禁止事項。
其實,按摩,從19世紀就運用在醫療方面,通過運用推、按、捏、揉等手法根據身體的狀況合理的治療方式,以達到不用藥、不打針的理療治療辦法。按摩不僅僅是醫療按摩,還可以作為保健按摩與運動按摩,如今就是城市大大小小的按摩保健店。
按摩椅,是利用機械的滾動力作用和機械力擠壓來進行按摩,人工推拿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循環,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對于長時間坐著工作和學習的人來說,按摩令血液循環通暢,改善腰酸背痛及預防病癥,還能提高睡眠質量,緩解全身疲勞,改善姿勢及鍛煉健康身體。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重視身心健康。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亞洲地區按摩椅普及率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家庭滲透率達到20%,而中國只有千分之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現代人對健康消費的需求增加。據統計,因壓力和過勞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比例高達70%,頸椎病在我國的高發年齡,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49歲下降至目前的39歲,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隨著具有保健功能的各種按摩器具如按摩椅、按摩浴缸、按摩腳盆等產品的出現,也因為在舒緩壓力,緩解疲勞等方面的效果顯著,而備受處于“亞健康”生活狀態的消費者歡迎。巨大的需求與發展空間,一定會讓各種類型的家用按摩器械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健康產業新的增長點。
在巨大發展空間的吸引下,中國的不少企業紛紛涉足按摩器具的生產領域,使得近幾年我國的按摩器具出口形勢大好。資料顯示,到2013年已成為我國醫療器械及設備行業出口金額最大的產品,其出口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出口前景非常廣闊。
根據美團點評研究院此前發布的《中國健康養生大數據報告》,目前我國健康養生市場規模已經超過萬億元,收錄商戶數量超過50萬家。在這些商戶中,足療按摩商戶達到44.2%,人均消費125.4元。如果按照商戶比例再綜合其他數據來源來看,按摩市場的年消費應該在2000億~4000億元。
共享按摩椅的商業邏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聯網O2O的培育,消費升級的時代利用互聯網思維“共享經濟”改造傳統按摩行業。共享經濟正在從一個新鮮事物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關于共享經濟的一場消費革命正在悄悄進行。
除了消費者熟知的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市場上也出現了共享按摩椅。此前,共享按摩椅曾在高鐵站、機場等交通樞紐出現。如今,共享按摩椅也開始布局商場等人流大的區域,更接地氣。
一位經濟觀察師指出,共享經濟是移動發展的趨勢,的確給大眾生活帶來很多好處和方便,當然弊端也必定伴隨,只是尚待成熟。
隨著歷史車輪前進也一定會成熟并且有標準規劃,新生事物總是利弊共存,符合發展規律的一定會存在,不符合的也一定會被淘汰。
業內人士分析,共享按摩椅的流行符合三個邏輯:可移動支付的無人設備普及,大健康的消費趨勢,對消費方式的升級和消費場景的重構程度足夠大。
樂摩吧的創始人謝忠惠對媒體表示,一方面按摩椅的增量空間和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按摩椅在中國的售價較高(5000元-20000元一臺),并不適合大多數家庭消費。因此,不擁有按摩椅,而是消費按摩服務的共享模式更適合在中國發展。
在北京王府井的多個商場,記者發現多個樓層鋪設了共享按摩椅,且生意還不錯。“以前逛街累了很難找到地方休息。”王女士用手機掃了一下按摩椅上的二維碼,“20分鐘12元,微信零錢就可以支付。買一部按摩椅放家里成本太高,有了共享按摩椅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在這里花幾塊錢就行了。”
王女士調整好按摩功能,就開始背部按摩。
談起這個按摩椅項目,浙江寧波的銷售員小婷(化名),經營的就是李先生在王府井影院看守的共享按摩椅。按照她的說法,按摩椅成本4000元一臺,“加上場租,其他的就是收益。一般好的場所三個月就能回本,不好的一年能夠回本,反正不會虧。”
小婷認為,“從投放按摩椅的成本來說,要做量規模最少也要幾百萬元,如果是個人,就少買幾臺找個影院做做,投入10萬之內就可以。”
是否會成“共享”雞肋無序停放的共享單車擠占了人行道、帶來了新擁堵;小區附近的運動場,共享籃球無人問津,裝球的機柜反而占用了場地……這些戴著“共享”帽子的新概念產品,沒有實現對閑置資源再利用,反倒搶占了資源、制造了浪費、產生了新的過剩。
近年來,共享概念的擴張顯示了行業發展活力、潛力、想象力,但發展到連紙巾也可以共享時,則反映出共享的概念被濫用了。在資本投機推波助瀾下,共享經濟進一步被異化為“共搶”經濟,蜂擁而至的資本不求長期發展、但求短期暴利,越來越多的共享產品有“共享”之名,卻無“共享”之實,甚至與共享初衷背道而馳。
對共享按摩椅來說,有投資者認為,共享按摩椅雖然具備了完整的商業模式,也符合消費者大健康和大休閑消費需求,但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行業還有很多需要規范和發展的地方,比如無人看守模式可能會導致產品遭到人為破壞,不消費的顧客占用按摩椅導致有消費意愿的人無法使用等。
關于共享按摩椅的占座情況,看守共享按摩椅的李先生有自己的觀點,他工作的區域,雖然有“有償使用、請勿占座”的醒目標語,加上他在崗期間的溫馨提示,實際也很難避免占座的情況,“占座不可避免,不過也讓我有了第二職業。其實,大部分人如果不進行消費,不會坐在這個區域。”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公布的《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提出了“鼓勵創新、包容審慎”
的原則,鼓勵共享經濟在試錯中逐步走向成熟。但包容審慎不等于放任不管,對已經出現的因“共搶”
導致過剩的苗頭,各地各部門尤其需要及時加以引導。
李先生說,“需要長期關注共享按摩椅的是,有消費者顧慮按摩椅的清潔度,少數人群不適用性以及對按摩椅的設備維護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