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在國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銷售方式,并非空手套白狼的伎倆,也不會比別的銷售方式帶來更多的發財機會。然而,到了中國,卻被渲染為“21世紀最后一次暴富的機會”。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在傳銷的盅惑下,人情就成了發財優勢,完全忽視產品的質量和市場需求,通過人情發展下線賺錢,變得完全失去經濟常識。
其實傳銷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營銷模式,在進入中國20多年以來,傳銷曾經被推上神壇奉為商業神話,也曾被視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傳銷就像被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一樣,不斷在通過自我升級來適應這個多變的時代。
傳銷前傳:
“法無禁止”的灰色地帶二戰結束后期,百廢待興,美國的家庭主婦們主動分擔家庭壓力,興起一種邊消費邊賺錢的新型商業模式——傳銷,它以顧客使用產品產生的口碑作為動力,讓顧客來幫助經銷商來宣傳產品后分享一部分利潤。隨后,傳銷逐漸風靡日本、臺灣,而在中國大陸更被冠以“二十世紀商業新模式”被捧上神壇。
1990年,雅芳作為第一家正式以“直銷”申請注冊的公司進入中國,而僅僅3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省會城市、沿海大中城市都有傳銷活動。而部分傳銷逐漸脫離銷售商品這一初衷,從商品分享變成了赤裸裸的騙錢行為,上線成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下線成員數量或者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其模式極富煽動性和欺騙性。
粗暴生長后,傳銷引起的各種糾紛被媒體不斷曝光,政府有關部門也開始關注傳銷行業的發展動態。1998年4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于禁止傳銷活動的通知》。至此,中國大陸的傳銷迎來了分水嶺,合法的直銷和非法的傳銷從此走上了陽光大道和獨木橋,而傳銷也悄然進入1.0時代。
傳銷1.0:有實物的洗腦傳銷2004年,讓2000多名大學生身陷傳銷泥潭的“歐麗曼”事件轟動一時。當時在重慶渝北縣的小房子里,云集了來自河北、湖北、云南多個省的高校學生,這些大學生以大三、大四居多,大多數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單純又急于在社會上獲得成功。而給他們講課的“專家教授”用一個發財致富的秘訣激勵著他們,讓他們陷入毫無意識的集體亢奮中。
發財致富的方法很簡單:每個人先交納3350元的入會費購買“歐麗曼”的產品成為會員,以后每介紹來一個新會員,公司都有獎金作為提成。每個級別的負責人也會按不同比例提取新會員的人頭費。當作到總代理以后,就成了百萬富翁。而每個人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們有一個家支撐他們的成功夢。
一個“家”有7個人組成,1名“家長”、1名“主任”、1名“制理”
和5名“家庭成員”組成。“家長”
最大,主任打理日常事務。“制理”
的工作責任很大,相當于隨軍牧師,負責用思想手段控制成員。獎勵機制實行“五級三獎”制。“五級”指信譽顧客、家長、主任、經理、總代理(超級總代理)。“三獎”
是指分配方案。以“經理”為例,第一級是“直接獎”,每發展1名直接下線,提成43%;第二級是“間接獎”,自己的下線再發展1名下線,他提成12%;第三級是“育成獎”,自己下線的下線再發展1名下線,他提成2%。“家長”、“主任”的提成比例比“經理”低很多。
而令人諷刺的是,激發這些大學生發財夢,不能自拔的幕后總代理,居然是河南省一個普通農民秦永軍。被捕后,據秦交代,他們冒充西安某學院學生,騙取大學生信任,再通過講課、培訓等方式,讓這些學生深信傳銷能賺大錢,隨后讓那些學生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設置講課內容,發展下線。
不難發現1.0時代傳銷的典型特征是有實物,看得見,摸得著,但價格虛高。比如深圳生產的“爽安康”牌搖擺機,出廠價260元,傳到福建4000元,而傳到新疆就高達8000元,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
商業模式也背離了銷售商品的宗旨,靠的是人傳人,發展下線所獲得的高額報酬,并且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大量假冒偽劣、三無產品出現。
1998年到2005年,改革開放剛走過二十年,民眾思想已經解放,商品經濟深入人心,而經濟知識卻相對匱乏,容易被新概念、新商品所迷惑,強烈的好奇心也孕育了大批傳銷組織。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傳銷手法比較傳統,有實物,靠的是“人身禁錮+包裝實物”,隨著政府打傳的深入,傳銷1.0時代相對短暫,很快就演變為2.0版本。
傳銷2.0:依靠資本運作的傳銷2008年到2010年,一個名為“1040陽光工程”流傳至今,這個轟動一時的傳銷案讓廣西北海聞名全國。當時絕大多數外地人來到這個海邊城市的原因都是一個名叫1040工程的資本運作項目。
1040工程,簡單說,就是入伙時先交69800元,購買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額,入伙次月,“組織”
會退19000元,實際出資額即為50800元。之后需要發展3個下線,3個下線再分別發展3個下線,當發展到29人的時候,即可晉升為老總,開始每月拿“工資”,直到拿滿1040萬元,就從“組織”里出局,完成“資本運作”。
而來北海做資本運作的這些人中,有一對貴州親兄弟在北海市北部灣廣場因錢財分配產生矛盾,持尖刀斗毆,弟弟被哥哥刺死,哥哥被判有期徒刑12年。他們中還有放棄了在家鄉經營的汽車用品店,先后投入了30多萬卻收效寥寥,不知是進是退的貴州客......
2005年以后,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僅僅依靠幾件實物就開展傳銷的成功率越來越低。從1040陽光工程,我們可以發現傳銷2.0無實物,純玩概念,擅于偷換概念,把傳銷項目上升到“國家控盤”、“政府扶持”的層面。常用的話術是“項目實際是由中央操盤,在地方政府布局,暗中實施的一個國家秘密政策”、“國家領導人秘密提出允許存在,限制發展,嚴格管理,低調宣傳”,單靠一張嘴干傳銷,連實物都省了。
輔助這一概念的另一重要要素是精神控制,即用洗腦的精神控制取代傳統的人身禁錮。“是的,是我把你騙來的,可這是善意的欺騙“,這是很多人剛加入傳銷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接著從“犯不犯法”、“中央默許”、“高額回報”等角度輪番洗腦,再配以完善的家庭關愛、潛力激發,短短7天就可以讓一個正常人感受到人生的希望,而且這種上升為“國家戰略”
的謊言,也讓全國各地很多成功人士、優秀人才被擄獲。反過來,這些成功人士又成了傳銷組織者迷惑其他人群的有力論據。由此可見,2.0的進步在于從實物演化為概念,脫離了依靠實物的低級玩法,進入到概念包裝的嶄新時代,精神鴉片相對于實物傳銷是更勝一籌。
傳銷3.0:消費人情的網絡傳銷互聯網時代,傳銷的門檻降的更低。用戶只需要有人推薦,微博、微信等免費的社交軟件成為傳銷的生存空間。然而從類型來看,目前網絡傳銷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是傳統傳銷的”網絡版”,借助互聯網推銷實物產品,發展下線。
但這種模式過分明目張膽,已經被逐漸拋棄。
第二種是靠發展下線會員增加廣告點擊率來給予傭金回報,通過網絡瀏覽付費廣告獲得積分,并由單一的點擊廣告發展為點擊廣告、收發email、在線注冊等多種方式并存。這種在線注冊多為免費的,在我國發現不多,但對維護網絡個人信息安全、免受垃圾郵件騷擾造成極大威脅。
第三種:執法部門目前發現最多、查處最多的,是所謂的多層次信息網絡營銷模式。以近期被查處的善心匯為例,在短短一年之內,以“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為名采取拉人頭的方式,善心匯吸引注冊會員超過500多萬人,發展速度驚人。去年底,微信在接到用戶投訴后,依據“多級分銷欺詐”的平臺規則對傳播善心匯內容的違規公眾號和微信群進行清理。
然而善心匯并不是網絡傳銷的始作俑者,恰恰是網絡傳銷的典型。善心匯的系統分為特困社區、貧困社區、小康社區、富人社區、德善社區五個等級;在這里,打款行為稱為“布施”,收款行為稱為“受助”;在社區內投資,排單打款時需要用到至少1個善心幣,善心幣價格為100元/個;然后系統按照排隊時間安排“布施”,打款成功后,進入“受助”隊列,等待收款。比如在貧窮社區投資3000元,半個月可以收益900元,減去購買善心幣的100元,可以獲利800元;一個月差不多能排兩次單,就可以獲利1600元。如果一個家庭有5個賬號,一個月家里就可以多收入8000元,對于農村地區或者困難家庭,這就是脫貧了。
而這種布施和受助只是靜態收益,系統還設有動態收益,推薦朋友加入善心匯,可以獲得系統獨有的跳級制推薦獎,第一代拿6%的推薦獎,第三代拿4%的推薦獎,這個設置鼓勵會員不斷拉人加入。比如,甲推薦乙進來,甲可以拿乙每次排單的6%,以投資一單3000元為例,推薦人甲可以獲得180元的推薦獎,若一個月排兩單,就可以賺取360元;乙再拉丙加入,甲沒有推薦獎,乙可以拿丙的6%;丙再發展丁加入,乙沒有推薦獎,甲可以拿丁每次排單的4%。不過,推薦獎并不能全部提現,只能提取一半,另一半獎金轉為“善金幣”,用于旗下酒店、商城、旅游景點等消費。
此外,還有第三種賺錢模式。
直推十個人就可以做“功德主”,向公司交5萬元后,購買“善種子”
和“善心幣”可以打七折:每個人注冊入會時需要交300元獲贈一顆“善種子”、排單時需要花100元購買“善心幣”,而成為“功德主”
可以用210元“善種子”、70元“善心幣”的價格購買到,再按全價收取會員費用,賺取中間的差價。
互聯網連接了人,而傳銷恰恰是消費人情的,因此傳銷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更輕易的發展下線和洗腦。在傳銷1.0和2.0時代,傳銷人員還需要借助一個封閉的場所來發展新人,需要專門的“培訓講師”來洗腦,激發新人對金錢,對所謂的成功的欲望,而互聯網降低了這個成本。通過建群,洗腦隨時隨地進行,先進入傳銷組織的人能更低成本地介紹新人加入。
1.0實物傳銷和2.0概念傳銷,其成功發展下線的關鍵在于面對面交流,忽悠親朋好友的能力。而互聯網高速發展,不僅讓人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給傳銷帶來了新的土壤,讓傳銷跑步進入3.0時代。相比傳統傳銷,網絡傳銷發廣告展速度更快,更空手套白狼。3.0時代,傳銷人員甚至不用擔心口才不好,只需動動手指把已經編輯好的項目資料發給身邊的每個人,也不用費勁心思把錢轉來轉去,因為傳銷組織已經開設了網站和平臺,只要會上網就可以完成操作即可。
這一時期的傳銷分為3類,消費返利、積分拆變和金融互助,其實這些騙錢的伎倆都可以脫離傳銷手段而單獨存在,只是傳銷讓每一個用戶變成業務員,都能依靠人情鏈賺取利潤,這也促使網絡上的金融騙局紛紛加入了傳銷的元素,使得3.0的網絡傳銷變得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