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以下簡稱市政府質量獎”)頒獎大會召開,與第一屆市政府質量管理獎相比,本屆評審工作有哪些特點?放眼全國,北京市質量獎的評審有什么獨特之處?對此,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特別采訪了兩任市政府質量管理獎專家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安景文教授。
結合首都發展特點,修訂評審標準今年,評審辦對評審標準進了一些適合北京市企業特點的改動。
“第一屆市政府質量管理獎的評審準則是GB/T19580-2012《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它是世界級的評價標準,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有些企業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修訂評審標準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更貼近企業的實際,結合北京市的發展特點和導向,突出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五大核心要素,并增加服務業、公益性組織評價指標,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內容和權重的調整,使條款更加清晰簡明,更符合首都定位。比如,有些條款要求預測企業未來發展績效,而且還要求預測企業競爭對手的發展績效,類似這種要求,對企業來說并不實用,我們就簡化。當然,評價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安教授如是說。
第二屆北京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是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在2016年11月3日,由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印發《關于開展2016年度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申報工作的通知》,啟動評選申報工作,并在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設立市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辦公室(以下簡稱“評審辦”)。
據悉,此次市政府質量管理獎,先由評審辦對所有384家申報組織進行大數據篩選和初審,篩選出105家組織。2017年2月13至17日,評審辦組織評審專家,對70家提交了自評報告的組織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封閉式材料評審,并經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專家技術委員會綜合審議,選出28家綜合成績較高的組織進入現場評審環節,最終確定10家獲獎組織名單。
據安教授說,這次評審辦做了大量工作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所以,本次申報的企業數量多、范圍廣,涉及制造業、建筑業、商業、高新技術業、醫療行業、金融業、農業以及養老、科研等事業單位等。
“北京有很多特色行業和企業,有些甚至在全國都極具代表性。比如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這個企業在管理提升上有很多創新,是真正為入園企業提供服務的。”同時,此次市政府質量管理獎,醫院組織也進行了申報,在國內質量獎評審方面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醫院不只是盈利性的企業,還承擔很多的社會責任。
對這種類型的單位,如何進行評審,我們還要做一些創新。”
安教授介紹,以北京首善之都的城市定位,有些行業不符合北京的發展戰略,比如鋼鐵、煤炭、水泥等,故這類行業不與參評。
北京率先將大數據技術引入質量獎評審安教授參加過很多次質量管理相關的評審工作,據他介紹,將大數據技術引入質量獎評審,北京是國內首創。“對可以量化的指標全部進行量化,充分搜集整理企業、政府、消費者、新聞媒體和第三方機構五個方面大數據,構建質量共治視角下的政府質量獎評價體系,通過大數據評價+專家評審,形成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使評審標準和評審模式更加科學有效。”
安教授說,“大數據評審有四個特點,一是增強質量獎評審的科學性,二是降低質量獎評審的風險性,三是減輕企業提交過多材料的負擔,四是實現質量獎全生命周期大數據應用。在整個評審過程中,大數據應用對企業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督。獲獎企業的榮譽有效期為三年,在此期限內,將通過大數據對企業進行監控。若發現負面問題,如產品質量問題、環保不達標、大輿情等問題,評審辦將視情節輕重,給予企業提示、警告或撤銷的處罰。大數據的應用在初評階段,就得到很多評審員的高度評價。”
為進一步說明大數據的應用效果,安教授用事例進行了解釋。
“北京有些醫院也積極申報了本次質量獎的評選,這在過去全國各種質量獎評審中,從來沒有過。
由于專家們對此類組織的評審沒有經驗,在第一輪材料評審的時候沒有發現問題。然而,評審專家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大數據的方式,了解和學習國外質量獎針對醫院的各種評價體系,在第二輪材料評審時,就能明確指出醫院的問題。評審員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這些都是大數據帶來的改變。”
全國公開選拔31名評審員記者了解到,第二屆市政府質量管理獎的評審員,是在全國范圍內面向社會進行公開選拔,按照“自愿申報、部門推薦、審查受理、資料評審、現場評審、審查評議、社會公示、批準表彰”等環節依次開展。最終,來自5個省市的31名經驗豐富的評審專家入選。
據安教授介紹,本屆市政府質量管理獎對評審員,特別是評審組長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位獲選的評審員都有很豐富的質量評審經驗,很多都參加過“中國質量獎”、“全國質量獎”和各省市質量獎的評審工作。如在此次入選市政府質量管理獎的評審專家中,有在第一屆“全國質量獎”的時候就擔任評審員,已經從事了16年的質量評審工作;也有評審員參與了GB/T19580-2012《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標的制訂和審核。
在行業結構方面,有的評審員是在大學從事質量研究的、有的是在企業從事質量管理工作,還有的是在認證機構、行業協會工作的。
在年齡結構上,評審員的年齡基本在40?60歲之間。從行業分布和年齡分布這兩方面來看,評審員結構布局非常合理。另外,為了確保整個評審過程的客觀、公正,所有評審員在正式開展工作之前,都跟評審辦簽署了承諾書。
政府重視質量獎影響力日益擴大作為兩屆市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專家,安教授深刻感受到北京市政府對此活動的高度重視。尤其是今年市領導確定要將大數據技術引入到評審工作中,通過實踐證明,市領導很有遠見,這直接促進了評審標準和方法的不斷進步。
“一些河北和天津的專家也表示,要將北京的評審標準應用到當地的質量獎評選工作中,從質量評審方面實現‘京津冀一體化’。”
在采訪結束時,安教授總結道:質量管理獎的評選,其目的是引導企業按照卓越績效模式發展,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激勵組織追求卓越,具體來說在于“三個提高”,即:提高企業的管理成熟度、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的品牌影響力。由此看來,“質量獎”,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