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評選,身為專家組組長的王麗直觀感受是,這屆參選企業數量多,規模大:從最初384家申請,到最后28家進入現場評審。
參與企業數量之多,這在國內一些質量獎評選申報中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不同的企業代表不同行業的特點,而且特點不一樣,這給評審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說起更多的變化,王麗認為,第二屆北京市質量獎評審過程更加專業,包括評價的規則、流程方面和專家團隊都做出了諸多方面的改進。
資料顯示,在總結第一屆評審工作經驗基礎上,北京市政府以及專家團隊共同制定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細則》,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為基礎,結合北京市的發展特點和導向,突出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五大核心要素,并增加服務業、公益性組織評價指標,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內容和權重的調整,使條款更加清晰簡明,符合首都定位。新細則的制定體現了北京市戰略定位及政策導向。
據悉,《準則》由基本原則、基本理念、評價體系、評分方式四個部分構成。基本原則闡述了本準則的立意;基本理念是評價的基礎和評分的主線;評價體系說明了評價實施的整體框架和評價指標及其要求;評分方式給出了評價打分的具體方法。
新的質量獎評選細則對參評企業和專家評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了解,在第二屆評審開始前,在現有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專家庫基礎上,從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認證機構中新招募了部分評審專家,并由河北、山東、四川、浙江、重慶、深圳等地推薦了22名外省評審專家,經過綜合考慮,選拔出30名經驗豐富的評審專家參加本屆評審工作。
企業渴望質量提升在今年參評企業當中,除了一些傳統的制藥企業參與進來,還有醫院等一些公共事業單位也參與進來,包活政府部門。
在評審過程中,卓越績效模式的導入,讓企業高層領導更加重視評審。
王麗認為,第二屆評審過程中,發現企業高層領導對《卓越績效模式》理解程度以及對企業真正提升帶來的價值領悟更多。一些企業表示,通過評獎讓企業更加了解細則,而不是為了評獎而評獎。
至少不單純的認為就是一個評獎,企業更多開始注重通過卓越績效模式所帶來的內在驅動價值。
王麗認為,這次現場評選過程中與企業高層和中層領導能夠達到更多的共識,通過只有半天時間的溝通交流,企業領導對于公司戰略目標闡釋的更加清晰。
企業更加重視《卓越績效模式》
在現場評審過程中,兩家企業給王麗深刻印象。
一是代表傳統零售百貨行業,菜市口百貨。
王麗認為:“傳統零售行業這些年不斷受到電商沖擊,盡管經營業績呈上升模式,但在新時代的環境下,仍需要改變自身經營模式,需要更多的從評審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另一個是銀行參與評選,這個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在國內一些質量獎上,很少有銀行參與評選,而第一屆就有銀行參與,這也表明了,目前銀行在新的環境下所面臨的困難,也亟須轉型和突破。
王麗指出,銀行相對自身行業的特點,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也受到新的沖擊。競爭的要求讓參選的銀行企業對于《卓越績效模式》有了進一步的想法,特別是現在“互聯網+”概念出來以后,一下給傳統行業帶來的不小的沖擊,企業亟須創新和改變。
評選過程中,許多企業已經開始逐漸地認識到《卓越績效模式》能夠給企業創新帶來改變的重視性。
未來期待“共享”
質量獎的經驗王麗認為,雖然評的只是一個獎項,但這些變化推動了各個行業的管理績效、經營績效的提升,真正的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據悉,國內最早質量獎在南方城市出現比較早,像深圳質量獎、上海質量獎等,從2014年北京質量獎開啟之后,今年第二屆北京質量獎申報企業多,覆蓋面大,在全國各地各行業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
王麗認為,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在品牌創新上有一定的能力,但仍有差距。
特別是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在戰略體系方面是否有完善的科學方法,在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能否積極的應對和做出正確的改變尤為重要。
這屆質量獎評審之前開通了信息化平臺,簡化企業提交各類資質、證書、說明等材料內容,企業通過平臺進行網上填報信息,更多內容由大數據技術進行驗證和評價,使評審更加簡明、精準,提高了評審組的工作效率。
王麗認為,獲獎企業應該起到資源共享,進行跨行業分享。評獎完成了,不能說就過去了,現在都在提共享這個概念,很多好的經驗,好的管理辦法都需要拿出來交流下,這樣能更好的促進行業和企業的進步,促進企業重視經營,提高企業質量提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