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就是結果性指標與關鍵過程性指標的結合,這是與其他評價體系與眾不同之處。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組長劉天峰認為,首次引入大數據篩選,定量地將申報企業進行排序,幫助專家組進行篩選,形成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使評審標準和評審模式更加科學有效。
起因:質量獎的總結與改進全國大多數地區政府質量獎評審,基本沿用企業申報、專家評審、政府審議、社會公示、頒獎表彰的形式展開。資料顯示,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經過首屆評選過后,進行了總結和研究,認為以下四個方面問題有待改進:
(1)企業申報質量獎時需要填報大量數據信息,申報信息均是企業單方面提供,信息真實性沒有充分驗證,導致對企業評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欠缺;(2)當前質量獎評審內容大多是對企業內部管理的指標評價,而對與企業相關的網絡輿情、社會評價等外部信息尚無收集和評價;(3)單一采用專家評審,專家的主觀評價直接影響企業分數,會存在一定差異性;(4)申報企業涉及的信息量巨大,碎片化程度高,收集和分析困難,沒有一套完整的數據評價指標體系。
鑒于以上原因,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辦組織相關研究機構的專家,提出通過大數據的信息化手段,審核驗證質量獎申報企業內部信息及收集、分析企業外部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申報政府質量管理獎企業進行評價。
從目前美國波多里奇、日本戴明獎等國際質量獎評獎來看,使用信息化手段也是一種趨勢。
除了導入了優秀的理論和管理方法,還需要企業取得卓越的效果,保證績效。在績效保證的前提下,再尋找是否有特色的系統方法和工具,劉天峰介紹,“獲獎的企業,首先是一個績效好的企業。因為績效好的企業,才能說明企業所導入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這都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因為除了特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才能實現績效的上升,結果才能可持續。”
績效導向的關鍵作用數據最能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質量,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引入數據篩選,就是為了體現一個企業的財務指標:銷售額、利潤。從這一層面來說,劉天峰認為,單從定性的角度去評價時,往往會走向一個誤區。卓越績效管理模式除了成熟度的評價,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績效導向。
績效導向,在某些行業的評審階段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不能憑借常識,誰的名氣大就好,必須通過基礎數據。要講指標,克服了其他省市完全以專家為主的成熟度等級的判斷,引入了大數據,定性加定量分析。比如食品企業,王致和臭豆腐的各項指標是什么,醫院的關鍵性指標有哪些?”
為使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更加科學,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辦在總結第一屆評審工作經驗基礎上,希望發動專家的力量,修訂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標準,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國家標準為基礎,結合北京市的發展特點和導向,突出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五大核心要素。
新的評審標準中,增加了服務業、公益性組織評價指標,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內容和權重的調整,使條款更加清晰簡明,符合首都定位。同時,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在質量管理獎評審過程中的作用,對評價標準中可以量化的指標全部進行量化,充分搜集整理“企業、政府、消費者、新聞媒體、第三方機構”五個方面大數據,構建質量共治視角下的政府質量獎評價體系,通過大數據評價+專家評審,形成定量+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使評審標準和評審模式更加科學有效。
數據篩選的辯證思考劉天峰愛思考,也是一位思維非常活躍的評審老師。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特點,就是通過績效導向尋找最佳實踐,這種最佳實踐給行業、整個區域乃至全中國,提供了可借鑒的學習經驗和實踐平臺。
導入數據篩選在評審企業中的應用,僅僅是一個開端,通過獎項的評定,一些企業或社會組織引入這一理念后,沖擊是非常大的。
作為醫院或是軍工企業來說,最大特點是:院士、教授、博士等高學歷人才比較集中,技術都比較厲害,當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導入醫院這樣的社會組織以后,觀念上的提升將具有很強的引導意義。
劉天峰說,大數據的應用過程中,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歐美的經驗是,與獲獎企業比較,這一定是行業內領先的標桿企業,擁有公開的大數據。在國外,這叫做競爭績效,也就是,“不比較不競爭,不知道自己的好壞。”比如,指標的有效性問題。下一步,建議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獎辦公室尋找行業內專家,將最核心的指標做進一步梳理。以此,對企業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交流平臺。
更為重要的是,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賦予了獲獎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將最佳實踐和經驗與其他企業進行分享,一次次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從這個層面來說,到底中國企業有哪些特色,設立質量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挖掘中國的最佳管理實踐,挖掘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
“獲得過質量獎的同仁堂,就一直在做這件事。”作為評審組長,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審的日子里,盡管劉天峰好幾天都早上三點多睡覺,六點多起床,但他相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能對企業質量進行提升,這件事的意義就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