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敏參與過多次全國質量獎,以及各省市的質量獎的評定,首次參與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他認為企業評獎的過程,就是不斷挖掘出企業的最佳管理實踐,但評審北京的企業“壓力很大”。
企業質量高挑選得很痛苦以政府質量獎勵制度為依托,從國家層面去獎勵企業先進的管理和理念,對質量方面取得成就的企業進行表彰,這是國際方面通用的做法。
這一做法的核心,就是通過質量獎的評審帶動各行各業,特別是對傳統領域的引導。
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評選有幾個特色,楊全敏使用了幾個關鍵詞進行總結:參評企業多,主要體現在數量方面;涉及領域廣,主要是行業方面,醫院參與質量獎的申報,在中國首創;企業質量高,都是行業內頂尖的企業。
以上這些楊全敏能感受到的亮點,讓他和專家組成員覺得,評審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壓力很大。
“以前在各省市的材料評審階段,材料的等級很容易劃分出來,評審過程中很容易區分。”而這次的評審中,企業的成熟度都比較高,材料評審階段,500分以上的企業有很多,但又不能每家企業都入選現場評審。“評審過程中,挑選得很痛苦,這是評審員的感受”,不是簡單的一眼能看出來,需要進行一一排序。
楊全敏帶領的專家組評審了四個食品企業,三家醫院,一家軍工企業。“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老字號王致和,為國人自豪的首航,引以為豪的服務業。”他回憶,從材料評審階段開始,評審專家們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到底哪個好哪個不好。現場評審也是這樣,這個有亮點,那個也有亮點,很難抉擇。
事業單位如何變輸血為造血楊全敏說,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給評審專家們的任務就是,客觀公正的評審出好企業,傳播卓越績效管理模式。
評獎過程中,除了引入一些關鍵性指標,在一些特殊行業,醫院、公益事業、檢測中心、服務單位等參評過程中,需要讓其轉變一種理念,去實現公益服務的效應。
在評審過程中,楊全敏發現,做環保監測的事業單位也參與了獎項的評選,“這些企業如何評審,本身優勢很突出,靠財政撥款。從國家層面來說,就是‘如何將錢用在刀刃上’”,發揮效率;企業自身意識還不強,一旦面臨事業單位改制,需要意識到出路。”
在資料評審和現場評審與企業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總能發現技術的強大和優勢,但是專家組一定強調的是,如果國家撥款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對社會的反哺,由輸血變成自我造血。
這次現場評審過程中,楊全敏去了首航,之前他也去過不少軍工企業。他認為,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基礎設施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技術、人員水平等都很強,國家在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這一點在國外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不斷提出“如何利用現有優勢,實現‘軍民融合’”。
他認為,這類企業的共同面臨的問題是,除了技術不斷創新以外,如何讓整個組織實現可持續發現,如何進行良性循環,如何擁有“自我造血功能”。
某軍工企業的現場評審中,楊全敏曾問某軍工企業的老總,“你有競爭對手嗎?他們說,前幾年不明顯,最近幾年已經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評審之后,引入了新的管理模式,企業也開始反思這一點:面臨的轉型,如何保證自我發展,并持續成功。
在整個現場評審過程中,企業的“一把手”感受比較深,“我們一直站在我們自己的領域想問題,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下一步如何深化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是企業的重點。”
質量管理理論如何提煉和反哺雖然有些行業比較陌生,沒有參與過評審,但楊全敏認為,管理是相通的。每個企業都在形成自身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楊全敏說,這么多年以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是什么?中國從國家層面或者說系統層面,都缺乏一種從管理實踐上升為管理理論的提煉和處理。管理需要方法。如果沒有方法,這種經驗無法傳承下去。
原來中國的企業最大特點是“拿來主義”,學國外,拿日本、德國,業內流行一句話,“今天你們導入了什么,你看我們導入了什么”。如果能夠使中國的企業能持續成功、有序經營、基業長青,需要一個系統的方法。
醫院的評審過程中,幾家醫院各有特色,楊全敏專家評審團通過搜索發現,醫院的安全、效率、能力三個方面25個指標,在國外醫院是以此作為標準進行專項財政撥款的標準,我國2014年醫院系統已經引入了這一體系。在資料評審的階段,專家評審團通過系統查閱,大數據搜索,結合排名中的具體定位,將醫院承擔的教學課題、培養次數等指標,獲獎專利、標準制定等科研成果的輸出等幾個關鍵指標進行再次排序。
之后,楊全敏以此尋找醫院管理中的特色,進行深度挖掘。資料評審完畢,楊全敏談到評審中數據的應用過程,“醫管局的專家聽到了排名后發現,與他們的排名一致。這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一個印證,成為了一種因果的導向關系。”
管理理論來源于實踐。很多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楊全敏在首航進行現場評審時,“航天雙歸零”,是在企業申報首屆中國質量獎之后總結的一種質量控制的方法,這種方法出來以后,先上升為國標,2015年國際標準,這就是成為了國際上認可的高風險復雜系統的一種管理模式和方法,這就是來源于實踐。
實踐反哺理論。對服務行業來說,評審最大的特點是,服務的標準化、一致性。楊全敏評審一家做會議的公司,最大關注點就時服務的標準化,他們反復追問,試圖讓企業意識到標準化。之后,企業認為,在服務的標準化方面,將會做出戰略,形成企標后,推向國標。
另一方面,評審組成員,來源于企業、學校教授等不同的領域的質量專家、管理專家。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理論層次很高的校園里的專家老師們,走進企業后,發現跟書本上的管理理論差別很大。但這兩者結合的優勢,就是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評審。
楊全敏也將參與第二屆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主觀感受,概括為“三個認真”。組織認真:參與企業多,說明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品牌已經樹立,具有示范效應,過程的規范性,獲獎企業的標桿作用;企業認真:現場評審過程中,企業的中高層都能到場,便于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討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企業的應用,多交流多探討;專家認真:整個評審過程持續幾周進行探討,壓力也非常大。
“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今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質量管理獎的組織得好,企業規模廣,質量高。”楊全敏說,作為專家組成員,在現場管理的階段,特別不希望掃盲,希望多與企業交流溝通,這個過程中,挖掘出企業的最佳管理實踐。“這個評審過程中,專家們能學到很多,教學相長,共同推動中國質量事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