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全球第4大摩托車市場,中國摩托車企業曾一度推遲占先機戰勝日本同行,占居該市場80%的份額;然而近日有媒體報道,我們的企業卻先贏后輸,已經丟掉了這塊“蛋糕”,目前只占該市場的5%。“同根相煎”打價格戰以及隨后的低質量,是痛失市場的主因。
用“價格戰”打敗韓國和日本同行越南是目前世界上摩托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擁有4500萬輛摩托車,對于這個有9200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也就是說包括婦孺在內,每2個人就有一輛摩托車。
越南基礎設施不夠善,道路比較窄,曲曲彎彎的小街很多,鄉村道路更是坎坷不平;另外越南人普遍收入還比較低,普通人平均月薪550萬多越盾,差不多也就是1600人民幣出頭,因此,摩托車十分流行,孩子16歲后就幾乎人手一輛摩托車。
最早占領越南摩托車市場的就是日本企業。有數據顯示,1998年時,越南摩托車市場日本企業占據了98%。
但是,隨著中國摩托車生產能力的提升,特別是中國和越南山水相連,自然有便利條件。
1999年開始,中國摩托車企業開始大舉“殺入”越南市場,采取的策略就是“價格戰”。
當時,中國摩托車比韓國摩托車低700美元,比日本摩托車低1200—1500美元。再比如,當時100毫升的彎梁車,日本車售價2100美元,重慶力帆的批發價只要700美元,代理商零售也就1200、1300美元。如此巨大的價格優勢,讓中國企業迅速成為越南摩托車市場的“霸主”。當年在越南大街小巷,城市鄉村,隨處都能看到中國輕騎、力帆、嘉陵、宗申、隆鑫等品牌的摩托車。
短短3年,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的份額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猛漲到80%。2002年,僅重慶摩托車整車出口越南就達3.2億美元。
中國摩托車企業戰勝了日本同行。
惡性競爭砸掉“中國制造”的牌子然而遺憾的是,好景不長。
現在在越南城市,甚至鄉村,很少看見中國品牌的摩托車,目之所及基本都是日本品牌。
因為中國企業“價格戰”太猛,不僅打擊了日本企業,也打掉了越南政府含辛茹苦呵護的“民族企業”。所以,越南政府迅速出如政策:摩托車整車關稅翻番,對進口進行配額限制。
但這卻難不倒中國企業。
國內企業開始在越南建立生產線,從國內進口零件,然而在越南組裝。
但中國企業之間瘋狂的價格戰,卻沒有停下來。僅重慶就曾有20家企業在越南建設摩托車廠。
隨著“價格戰”越打越猛,零售價一路下跌,最低時價格僅為170多美元,比中國賣得還便宜。最慘時,每輛車只有30元人民幣利潤,而最初利潤能達到300美元。
當時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向媒體說,由于惡性價格戰,中國摩托車的價格已經可以用秤稱其重量算出來,大體是1公斤4美元,其中還包括運輸和保險費用。新華每日電訊曾感慨:自相殘殺,中國摩托越南賣廢鐵價。
更致命的是,價格戰背后的短視行為:為了賺快錢,所以,中國摩托車賣得便宜,卻不注重售后服務,一些企業甚至在越南都沒什么售后網點布局。還有就是偷工減料,選擇質量差的零部件。
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盡管中國摩托車價格只有日本摩托車的1/3—1/4,但越南人發現,中國產的摩托車壽命也只有日本的1/3—1/4;日本摩托車常常能用10來年,可中國摩托車三兩年就報廢了,油耗還更高,用幾個月就要去修,還發生了好幾起摩托車架斷裂的事故。
與此同時,日本企業卻在發力,他們甚至也也推出了一些廉價車型,價格只相當于原來售價的1/2。很快越南人發現,買日本貨更劃算。久而久之,越南人更加青睞日系品牌,盡管日本摩托車仍然大量采購、采購中國產零配件,但日本摩托卻在越南人心中是高品質、體面的象征,而如果騎中國品牌摩托車甚至會被認為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經銷商,也不再推薦、銷售中國品牌摩托車。就這樣,中國摩托車的招牌,被中國企業自己砸掉了。
傳統競爭思維早已過時了越南消費者拋棄了中國品牌摩托車,根本原因是我們自己打敗了自己。2年前,在越南僅剩下力帆和宗申兩家企業涉及摩托車貿易和制造。目前,中國摩托車品牌在越南的份額早已不足5%,而日本品牌卻回升到80%以上,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較量十幾年,得而復失,不是敵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短視。
無可否認,“中國制造”多年來一直是全球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但不容回避的是,只求數量,忽視質量,也一直是我們的“痛點”。在中國產品走向全球的今天,甚至連生產力落后的一些國家,仍有不少人以為“中國制造”普遍低價劣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見微知著,案例讓人痛心。
推而廣之,戒掉急功近利,恐怕才可能成就“中國制造”品質,也才能贏得“中國制造”未來。
“走出去”需要綜合戰略考量改革開放四十年,實際上也是中國企業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四十年,其中許多企業獲得了空前成功,并總結了大量的經驗。
在“一帶一路”戰略倡議下,相信更多國內企業也將“走出去”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將面對不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考驗;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必須更全面地思考和制定自己的市場戰略。
首先,“走出去”要有真正的國際化經營理念。經過四十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僅靠獨特技術和過硬產品,并不能一定成功,需要首先對國際市場特別是所到國家的人文進行準確把握。比如,星巴克在中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時尚的休閑文化;賽百味賣的不是三明治,而是有機健康的飲食文化;而中國企業往往只在產品本身或價格上做文章,其競爭力度和深度顯然不足。因此,一定要學習國際品牌企業的經營理念。
其次,要有清晰的企業品牌發展戰略定位,并建立健全國際化的現代企業制度。
許多“走出去”或有此戰略的中國企業,目前還停留在家族化的經營模式上,沒有建立起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有的把經營權交給了職業經理人,但人財物的權力還控制在自己或親屬手里,導致職業經理人難以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上發揮作用;有的是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眼界、格局有限,沒有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視野和胸懷,因此,難免就會出現像“越南摩托車市場”上那樣的人為惡性競爭和短期市場效應。
第三,企業“走出去”要深刻了解所在國的法律、財稅和市場環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些中國企業在沒有充分了解所在國的法律、財稅、市場環境之前,就盲目“走出去”,結果導致一系列法律糾紛,牽涉了很多精力,嚴重影響了企業經營。
一般來講,越是發達的國家,法律、財稅政策越嚴苛,市場環境越好,鼓勵企業規范、公平、自由競爭;發展中國家的法律、財稅政策相對寬松,但市場不太規范,企業經營風險大于發達國家。總之,國外政策法律和社會環境,與我國特色的綜合市場環境,通常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將國內形成的思維。照搬到這際上去,否則就很容易吃虧損惹麻煩,那就失去了企業“走出去”
求發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