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無數中小企業都有“做大”的夢想和沖動。
無數中小企業成就“餐飲大國”
有統計表明,中餐業伴隨改革開放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多年來一直呈快速增長態勢,去年營業額近四萬億元,無疑是拉動消費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目前中餐企業超過500萬家,盡管有一些像“全聚德烤鴨”的知名產品和門店,但似乎并沒有一家真正的全球性知名大企業。
正因如此,當看到“麥當勞”、“肯德基”賣遍全世界,有人就認為中餐之所以沒能如此,是因為我們沒有“標準化生產”,所以就得出結論:中餐應該向西餐學習,用標準化的流水線制作,嚴格制定工藝流程,嚴格規范用料標準,這樣就可以確保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吃到相同味道的“宮保雞丁”或“蘭州拉面”,就像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吃到的“巨無霸漢堡”基本都是一個味道一樣。
這種想法恐怕是簡單和片面了:一方面,“麥當勞”和“肯德基”做為兩家世界性快餐公司,其成功秘訣并不簡單在于它們在制作漢堡包時嚴格實行“標準化”,而在于其標準化背后多年所積累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這包括它們在選址、物流、工藝流程、公關傳播、文化融合、口味本地化等多方面,并不是靠一個統一的“調味包”就能快速實現做大的愿望。
事實上,正如市場經濟中95%是中小企業一樣,中國餐飲業之所以如此繁榮,實際上依靠的恰恰是無數具有特色的中小餐廳。因此,夢想成為全球性餐飲企業值得敬佩,但同時一定要防止總是追求規模的思維陷阱,我們已有太多此類教訓。
多數企業只能“相對做大”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態勢,激發了無數個人和企業的“財富夢想”,加上媒體渲染的“首富效應”,渴望成功和輝煌,似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然而,正如大多數人普通人不能成為明星一樣,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家也不會成為李嘉誠,“只要努力奮斗就一定會成功”,現在看來就是一種“思想傳銷”。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我們的中小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只有生存才是當前的第一要務。
企業要生存,首先要認識到:思想觀念決定方向和行為。
在市場低迷、消費不振的現實面前,中小企業應當充分認清趨勢,認真整理自己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特別是要善于總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揚長避短,發揮“長板效應”,鞏固現在“陣地”,除了在技術和管理上下硬功夫外,更要在自身的“軟實力”方面進行挖掘,如加強售后服務,緊密聯系現有客戶,到市場一線聆聽客戶和消費者心聲,這樣,即使銷售額并不能明顯增加,但也會在無形中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達到“相對做大”的目的。
說回中餐的標準化問題。
“標準”是質量和保障,也是企業提高效率、建立品牌的必要手段。中國的餐飲國情是,從南到北口味千變萬化,同一道菜式,魯菜與川菜可能就大相徑庭;所以,“中餐的標準”嚴格來說,應該是中餐企業的標準。中餐和中醫有個共同點是,“好手藝”都是經驗積累的結晶,有“自己的標準”,其中的匠心傳承,正是一些中餐企業和其他界別中小企業堅實生存發展的訣竅:堅守獨特,付出時間,逐漸熟練,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