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朱新月是《細節決定成敗》一書的總策劃和出版人,曾12次帶國內企業去日本考察,幾乎每次都要去大阪的一家“世界級小公司”參觀。
他說,這家公司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家街道小廠,現在總人數七十余人,是做什么的呢?只生產一種產品,就是螺母,為什么可以稱它“世界級小公司”呢?因為它就制造一種產品,叫永不松動的螺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高鐵都用這種螺母,包括中國的高鐵。它的老板若林克彥老先生今年已84歲,每次去他工廠訪問,他都會花兩個小時,講述與螺母的一生緣。他二十七歲開的這家工廠,到今年已經做螺母57年了,每天還在兢兢業業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九點。“一生做好一件事,做出對社會有用的好產品”,是他一生的信條。
現在每年六、七百萬國人去日本旅游、學習、購物。對日本人的精細,那是充分體會得到的,日本人的重視細節幾乎到了自虐的地步。在日本,你感覺人基本上都是“傻傻的”“一根筋”,但是在日本上千年的企業就有7家,培育“小而美”企業200年以上的企業有3000多家,100年以上的企業有50000多家。
日本被稱為“匠人之國”,日本人說,他們地少、人多、災害頻繁、自然資源匱乏,所以,他們有天生的危機感,所以,做什么產品一定要做到極致,這樣才有回頭客。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完美、嚴謹、執著、關注細節、精益求精。他們做事注重長遠投資、長久回報,尊重規則,講究誠信。
跟日本人“工匠精神”不同,我們很多人崇尚的是“互聯網思維”、“腦筋急轉彎”和“厚黑學”,總是希望走捷徑、抄近道、跨越式;所以,我們做事不踏實、不真實、水份大;總是浮躁地求大求全,不屑于專一地做小而精、小而美,不屑于扎扎實實做精做細基礎工作。
德國只有8000多萬人口,而卻有2300多個世界級名牌,一提起德國貨,那就是質量與品質的代名詞,這就是德國人做事嚴謹、精益求精帶來的。有人說,日本這幾年不也是有企業,甚至是大企業爆出造假丑聞嗎?是的,但是在日本爆出這種丑聞,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公司老板以死謝罪,一個是被罰的傾家蕩產。
這兩個國家的企業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和社會高歌猛進,積累了巨大財富,同時,我們也正在反思發展的問題和代價。
因為我們曾經落后太多,中國人也窮怕了,所以大家每天總是在急急忙忙的尋找各種機會,總想快速發財致富,結果發現產品的品種迅速上去了,做的東西卻很粗糙,商品極大豐富,而勞動生產率并沒有上去,產品的能源消耗比率是日本、歐美國家的幾倍,甚至十幾倍,給我們的社會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所以,政府和全社會現在都在呼吁“提質增效”、發展質量型經濟。
重質量不是要輕數量,而是要把質量放在首位,而質量在于產品的細節上,細節在于需要我們從“小處”著眼著手。
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不論是社會管理,企業管理,我們都有了一套一套的規章制度,關鍵是要每一個企業遵守規則,關注細節并執行到位。
《細節決定成敗》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中國決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制度不折不扣的執行。”
海爾創史人張瑞敏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