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點外賣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它不僅便捷,還有滿減等優惠。
然而,最近看了多家媒體的報道后,記者卻深深地被外賣中的潛規則扎心了……經常點外賣的你知道嗎,外賣平臺的餐食價,有的竟比堂食價高50%。為了讓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外賣平臺的運作,記者盤點了近期被曝光最多的外賣三個“潛規則”。
點外賣比堂食便宜?
未必!
有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一家餐廳的饞嘴牛蛙,堂吃48元,外賣標價卻要68元。這家店的套餐,扣掉各種“滿減”優惠之后,平均每份30元;而在實體店內,所有套餐都是15元一份。
“線上價格貴”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北京的多家餐館,都是這樣處理。有外賣送餐員表示,店鋪線上加價的情況普遍存在,因為現在外賣平臺都要收店鋪流水20%的傭金,店鋪為了收支平衡,線上外賣只能漲價,每個外賣平臺都這樣。
一些商家也坦言,現在的食客越來越依賴外賣平臺,商家70%的營業額都來自外賣收入,不走套路,就沒有生意。
還有飯店老板表示,不參加“滿減”的話,競爭對手都在做滿減,那樣的話單量會下滑,如果不參加,就會被外賣平臺排到很后面,基本上就是一天一單,或者兩天一單,所以都要價錢高幾塊錢。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個沒辦法。
排名靠前的口碑好?
未必!
除了收取傭金,外賣平臺對盈利也越來越渴望。近年,就有媒體曝光了各大外賣平臺上存在餐飲商家競價排名的情況——商家通過付費就可以買進排名靠前的位置。
有商家告訴記者,近期這種競價排名的情況在平臺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去年最高的價格僅僅在200多元左右,而到今年3月,最高已經達到了近300元。
餓了么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競價排名是快餐行業的大勢所趨,此舉也是給消費者提供甄選和鑒別更好的選擇。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付費搜索也是廣告的一種類型,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不能侵害到消費者合法權益。”
從這個角度講,排名靠前的商家未必是因為口碑好,可能是買來的。就像搜索領域的競價排名一樣,應該明確哪些是廣告推廣,哪些不是,否則消費者很難辨別。
外賣和堂食分量一樣多?
未必!
此前,有媒體隨機選取吉野家、漢拿山、眉州東坡等外賣銷售量較大的10家知名連鎖餐飲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0個樣本中有8個樣本存在外賣分量少于堂食的情況,其中分量最多可相差近150克,相當于五分之一菜量。
消費者為什么熱衷外賣沒有了高額補貼,為什么大家還點外賣?
據此前公開報道顯示,外賣平臺每單虧損7~8元已屬正常,美團、餓了么等日均訂單量都超過200萬單,按此計算,每天虧損就在1500多萬元。
因此,業內人士分析,結束外賣平臺的高額補貼,轉向商戶通過競爭廣告位燒錢,成為O2O外賣平臺如今的一種盈利模式。在O2O各個行業,羊毛出在羊身上,基本都是變相由消費者買單。
那么,平臺不補貼,外賣漲價了,消費者還會不會選擇外賣平臺呢?
對一頓飯來說,吃20元的飯漲6元錢。而用戶到飯店去吃,再返回單位或者家里,所花的時間成本恐怕是超過這6元錢的。
很多白領表示,帶飯的時間成本太高,上班族沒有那么多精力準備,去外面餐館吃又太貴,難以抵抗外賣方便、快捷的誘惑。
有分析認為,懶人經濟的懶人習慣一旦養成,即使多花點錢,大部分人的習慣也不會改變。所以,雖然外賣平臺漲價,但是外賣的交易量不會下降很多,對送餐價格不敏感的人群和對平臺形成依賴的商家,會繼續給外賣平臺貢獻利潤。